英德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广州“上大学”
近日,英德市农业局在省农业厅的指导下,组织了首批50名新型职业农民赴广东省科贸职业学院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为期六天的培训。培训以课间互动学习和田间实训双结合为主,学员兴趣浓、收获大,创新了省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职业培训圆农民“大学梦”
当天的课堂热火朝天,50名新型职业农民在此接受培训。广州农业培训专家王剑对如何科学地规划农业基地进行讲解,并让学员在画有200亩土地的规划图上模拟规划属于自己的发展。一时间,平时拿惯农具的学员纷纷提起笔杆子,在图纸上画出自己的想法。有两位学员还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正前方建的是加工厂,因为它连通了农场所有的道路,左边建的是冷藏库,方便产品的收集和加工。”讲台上,种植户陈子牙一边在黑板上画着农场规划图,一边讲解自己的规划思路,他所规划的是加工型农场,主要通过深加工农产品提高价值。
另外一位学员王团养规划的则是生态型农场,在他的规划图中,鱼塘、鸡牛场、果园和农业观光区等地一应俱全。同时,他还考虑到风向问题,将办公区域和餐饮区域设置在上风口处。“这个规划虽然投入比较大,但它能一直循环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污染少。”王团养说。
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培训外,还组织学员到广州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进行课外实操训练。学员分成四组,分别对辨别真假种子、给种子消毒、蔬菜嫁接技术等10项种植技术进行讲解与考核,每项技术必须经过产业园的专家考核通过,才能进行下一项。
“这种培训方式很新颖,以往从没听过,原来蔬菜也可以进行嫁接。此外,培训可以说是圆了我的大学梦,比起一大群人在听讲座,我更喜欢这种学校求学和实地操作的氛围。”刚通过10项考核的学员林仁聪兴奋地说,培训让他想通了不少之前遇到的种植技术问题。
“6天学习,受益匪浅。广州的大棚种植对温差、湿度等方面十分加精确,减少了不少成本,对我的种植基地有很大的借鉴。”学员林玉宝表示,除了种植技术,在产品的包装、销售渠道的拓展等方面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方便交流培训知识,学员们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并约定每年举行一次聚会,交流种植经验。
改变传统培训模式,向“我要学”转变
去年,英德市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600名涉农经营对象被纳入培育范围;今年,英德再度向省申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计划再免费培育600名新型职业农民。
然而,经过一年的培训,大多农民对传统的“市内学习、室外参观”的模式已经有所疲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新路子,需要走出英德,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对此,英德市农业局在省农业厅的协调下,组织农民赴往广州高校进行培训。
“以往的培训都是在英德讲讲课,再去农业基地参观,比较难跳出局域性的思维。”组织本次培训活动的英德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政文表示,本次培训主要通过广州高校的教授对现代农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定义、如何避免农业种养产生的污染、农业产品食品安全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几方面进行授课,并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实地操作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
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陈和清说:“去广州高校学习一是可以圆大多数农民的大学梦,提高学习积极性;二是学习广州现代农业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
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坦言,由于前往广州学习需要脱产,大多数农民对首期培训持观望态度,但他相信,等首批学员回到本地展现学习成果后,经一传十,十传百,农民的态度将会从“要你学”向“我要学”转变。
现代农业拼的就是经营理念
“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到经营理念的问题。”横石塘镇工村的水稻种植户朱彩娣感叹道,她前几年在家里承包了80亩地种植水稻,但去年由于天气和市场的原因,稻谷没有经销商前来收购,朱彩娣亏损严重,今年只种植了20余亩水稻来观望市场。
“之前只是自家种植,并没有想过品牌的事。”朱彩娣说,经过培训教授的提醒和参观,她才意识到原来当今的农业不仅仅只是一股脑儿地要产量、要质量,更要品牌和包装,她打算明年联合自己村的种植户成立合作社,打响自家品牌,“能打响品牌的话就不愁销售问题。”
英德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政文认为,现代农业不仅仅只是把农作物种下去,然后养活收成,它还包括运用新技术来减少种养殖成本和农业污染,通过深加工和外包装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样是红薯青菜,广州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外包装、创品牌来提高十几倍的价值。”他建议,英德农户应该联合起来打造品牌,抱团发展,同时在包装和销售上要有所创新。
广东省科贸职业学院副院长宋新辉表示,以前对农民的培训大多数只针对技术性培训,农民的产量提升了,但“腰包”依旧难以鼓起,因此经营理念也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大多数农民对生产成本、市场走向、品牌理念等经营方面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很多时候等农产品卖出去后一算,发现并没有赚多少,甚至有所亏本,几年后农民也只能进城务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员、副院长柳建良同样认为,英德农民在经营理念方面有所欠缺,虽然英德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质量也很好,但在省内外各大农业博览会却往往难以看到英德品牌的农产品(除了英德红茶),“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大多数的种植技术已经公开,要占有市场,拼的就是经营理念”。
每年各主导产业培训30至50名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5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农业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启动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每年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1万名。而有着80%农业人口的英德,也在2015年成为全省11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之一。
为什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省农业厅副处长陈和清认为,目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基本是老人,年轻一代对农村农业工作基本陌生,土地丢荒严重。“现在很多农业企业都招不到年轻人,即使招到了,也不会农业技术。”陈和清说,当老一辈懂得农业技术的人不在后,农业根层队伍就容易出现断层,丢荒的田地会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迫在眉睫。
为了打破农村农业断层的困境,2015年6月,英德市先后制定并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英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以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内容,围绕该市水稻、蔬菜、茶叶、水果、蚕桑、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及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及流通等产业,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并计划每年在每个主导产业培训30至50名能拥有产前、产中、产后、深加工、市场化和电商化等一条龙服务的领头羊农民。
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每期培训结束后,将对受训农民进行考试考核。考核合格者,将获颁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而获得证书的农民在今后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税收减免、贷款融资、政策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将优先获得扶持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