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经营管理培训(济阳)班顺利开展
培训班现场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部署要求,济南市农广校在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经营管理培训(济阳)班过程中,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积极探索精准培训模式,在培训主题确定、培训对象遴选、培训师资配备、培训方式创新等各个方面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培训高质高效。
“先摸底、再办班”精确定位,解决好“训什么、谁来训”的问题
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为避免盲目办班导致供需错位、学用脱节、吸引力差等问题,济南市农广校着眼用实功、办实训、求实效,本着“需啥补啥、务实管用”的原则,坚持“先摸底、再办班”,确定培训主题、对象、师资等精确定位,真正做到育农所需。
在培训主题确定上注重贴近实际。通过调研走访、征求意见等方式,济南市农广校准确了解农民最想学习的知识、最想掌握的技能、最想破解的难题,结合农时农事农情,最终确定围绕“果、蔬种植和农资经营”开展培训。
在培训对象遴选上注重满足实愿。济南市农广校结合培训主题、产业现状和发展态势,采取农民自主报名、县农广校审核筛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太平镇和新市镇的200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此次培训。
在培训师资配备上注重口碑实绩,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聘请了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专家教授,针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授课、解疑释惑;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中选聘了“土专家”、“致富能手”现身说法,介绍成长经历、分享成功经验。
“分专业、小班制”精准施教,解决好“大锅烩、大拼盘”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但长期以来,存在知识“一锅煮”、同吃“一碗饭”的问题,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启发性不大。为切实增强此次培训实效,济南市农广校坚持把培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打破以往“集中式、大班制”的传统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分专业、小班制”的精准培训模式。
上好大课。针对大家都很关注的电子商务、质量安全等问题,济南市农广校专题设置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提质增效》等通用课程,并采取全员集中的形式进行授课讲解,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区分专业。济南市农广校将200名学员按照产业分类划分为四个小班进行专题培训,差异化地设置《西瓜、甜瓜、苹果栽培技术》、《作物安全用药》等专业课程,精选了伟丽种苗、市蔬菜中心唐王科技示范园、怡多果美农业有限公司等参观点,做到了有的放矢、按需施教,有效避免了“一张处方治百病”。
丰富形式。为增强培训吸引力、调动人员积极性,设置了学习感言、考察报告、分组谈论,交流经验、结业考核等环节,使每一名学员都能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都能围绕所学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都能分享所学、所思、所想、所悟,起到了思想碰撞、启迪智慧的作用。
“点对点、明职责” 精细管理,解决好“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
济南市农广校在此次培训过程中,坚持精细管理,工作点对点,从点滴严起、从细节抓起,做到责任层层有、任务个个担。
精细化组训,确保培训有实效。此次培训采取“领队-班长-组长”的管理模式,形成“领队抓总、班长分管、组长推进”的良好局面,层层分解责任、传导压力。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都分班分组对所属人员的参训情况记录在册、及时跟踪、反馈信息,并督促所属人员严格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准军事化管理,确保培训有秩序。全程严格管理,严肃纪律,做到“参训必严”。严格按照培训时间安排,组织早操、授课、参观、讨论、就餐、就寝等各项活动,并从集合站队、队列行进、参观乘车、有序就餐、人员考勤等各环节从严要求、从严管理,确保了培训的有序开展。
亲情化保障,确保培训有温暖。为了让参训人员全身心投入学习培训中,济南市农广校本着让大家“吃好、住好、学好”的原则,及时收集参训人员对饭菜质量、住宿条件、学习用品、问诊就医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调整完善,为参训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期12天的培训任务(2期)转眼间结束了,培训效果如何呢?从大家的学习感言中能看出来,甜瓜班学员张继梅这样写道:“此次学习犹如一支强心剂,让我们看到了不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我们要转变观念、调整结构,要拓展思维、精细管理,要与时俱进、全面开花,争做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脸上洋溢的笑容也可以看出来,苹果班学员陈兆利在听完《苹果栽培技术》专业课后高兴地说道:“经专家的讲解,对苹果树如何施肥、防治病虫害有了更深地了解;对如何提高苹果品质、实现绿色有机有了明确的办法,这课讲得实在太好、太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