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来源: 晋中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4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日,市教育局召开党组扩大会,听取驻村帮扶工作情况,党组书记、局长张海荣对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即抓好村级“两委”班子建设,深入推进精准帮扶工作,在脱贫奔小康建设上先行一步。作为市教育局派驻帮扶村的第一书记,承担着重大责任。因此,需要做到四点:

  第一,勤于学习。按照市教育局暑期放假安排会上提出的开展“双学”活动的要求,首先要吃透“上边”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省、市的教育规划纲要,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吃透教育改革和教育扶贫各项政策,掌握推进教育发展和教育扶贫的正确路径和方法。其次要掌握“下边”实情。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全体党员,开展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任务新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学习借鉴先进做法,努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第二,善于思考。上武村整体脱贫后,要完成脱贫奔小康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上武的发展历史、现实状况和产业短板,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每家每户的家庭状况、生产状况和民生需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全面小康六大类18项指标的具体落实措施,需要我们站在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因村因户制定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做到因村精准施策,做到因户精准帮扶。比如:以农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种植、管理和产品加工方式如何转变?村民们短缺的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如何培训提高?因病因学因残因老可能会返贫的脱贫户如何不再返贫等等好多现实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第三,勇于改革。农村要实现小康,关键是发展经济。这就需要下力气推进农村改革。一是改革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三产服务为辅助、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多元的经济结构,增强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二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实施好新型土地流转工作,将分散化的合作户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单个农户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三是改革入户帮扶方式,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帮扶办法,强化精准帮扶,让帮扶责任人明确扶持谁,让帮扶对象知道谁来扶,尤其要在过程性精准帮扶上下“绣花”功夫。

  第四,敢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上武要实现小康目标,需要进一步创新组织管理方式、财务管理制度和村民培训模式。首先,要抓好基层党建,利用今年村级“两委”换届的有力契机,配齐配强村“两委”干部,健全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套班子,明确事权划分,做到分工合作。其次,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过程财务审计,强化廉政风险教育,加大财务公示力度,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对财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管好用好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确保专项资金用的规范合理。再次,要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成人文化教育,针对蔬菜、果树、核桃、柿树、葡萄、务工等不同需求,从讲堂课堂走到田间地头,开展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不断激发村民的自身发展动力。

  总之,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思考、改革和创新,带动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增强改革和发展意识,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带领村民更好地发展生产,努力使上武的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团结和谐更加稳定、人居环境更加美丽、村民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