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十大建设”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作者:向朝阳   来源: 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1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近几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进行部署安排,2012—2017年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提出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

  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农民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业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建制,并通过教学班和农民田间学校等延伸覆盖到乡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一支拥有近2万名专职人员和5万余名兼职教师的农民教育培训专业队伍,成为我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多年来,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凝心聚力,务实创新,积极配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大胆实践、主动作为。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编制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规划和发展报告,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借鉴;通过调查摸底,遴选对象,积极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事务,使主体地位更加突显;通过构建信息工作资源平台,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围绕农业产业链开展培育,探索出“一点两线、全程分段”、“互动式、参与式、重实训”和“理论讲解+岗位实训”等培养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在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建立田间学校,创新教育培训途径方式;实施基层校长能力提升轮训计划,有效提升队伍素质能力。经过几年努力,农广校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成果日益显现,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广校体系组织实施的“百万中专生计划”累计培养人员突破110万;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和大学生村官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7.25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显著,近3年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总量任务占比达到61.45%,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1400万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步形成,“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破解正呈现出可喜变化。

  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聚焦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动力转换、结构转型、方式转变”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也走过了破题立论、站位扛旗、试点示范的爬坡阶段,转入了深入推进、巩固基础、提升质量、规范管理的发展新阶段。农广校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为构建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推动“三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全面领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根本支撑。2016年,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2017年进一步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国农广校体系应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九字定义的深刻内涵,将其作为工作目标和方向,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在培育理念上,要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培育内容上,要做到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并重,不能厚此薄彼;在培育效果上,要从“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三方面衡量,不偏不废。

  切实担当“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农广校体系要落实好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关于农广校“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指示精神,担当起2016年中央1号文件“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培育基地,让新型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两新”并行,“两新”融合,协调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

  着力“十大建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力

  农广校体系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专门机构,必须要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10个方面寻求突破,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理清思路,坚定信心。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谁来种地”战略思想,准确把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坚定信念、提高能力、奋发有为,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把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好。

  二是加强职能机构建设,明确定位,履职尽责。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进一步明确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协助统筹、协调指导等职能,赋予农广校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对象库、选派学员等培育基础工作职责和制定分级分类培训标准、编制培育计划和方案、建立师资库和基地库、开发选用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职责,授权承办受理审核、建档立册、发放证书和信息管理系统维护等认定具体事务,建设好培育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基础工作平台。

  三是加强条件能力建设,强化支撑,保障服务。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共享资源,推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统一命名、规范挂牌,切实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创业孵化、跟踪服务等质量和水平。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水平,扩大影响。加快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健全专职教师选聘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知识更新培训,加强农广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和动员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等推荐专家、教师和乡土人才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共同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五是加强业务能力建设,突出主业,奋发有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承担培育基础工作,开展教学基本建设,承办认定管理事务,参与培育过程管理;积极推进农民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学历提升计划”,建立培训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分级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扎实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训,在管理服务、基地指导、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上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培训质量效能;继续做好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手段,根据农时农事,组织培训教师和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六是加强教材资源建设,打造精品,推陈出新。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三大系列通用精品教材,构建完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生产经营等课程体系,形成系列精品教材。

  七是加强媒体资源建设,整合共享,营造氛围。进一步整合平台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和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衔接配套的教学资源库。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推介培育新模式新做法,遴选创业兴业典型,展示新型职业农民的风采风貌,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八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综合管理,提升效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实行线上线下融合。推广应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实现农民在线学习,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线上交流咨询、管理服务和培训考核一体化。

  九是加强农民体育建设,健康为本,全面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创设农民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丰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供给,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动农民体育事业创新发展,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十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上下齐心,开拓创新。大力弘扬农广精神和优良作风,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发展,为加快构建一支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贡献更大力量。

  数说成就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15亿元

  中央财政投入近2年连续实现增长,由11亿元增加到15亿元,增幅达36.4%。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15亿元,预计带动省级配套投入6亿元。

  8个整省

  2014年,农业部与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当时覆盖2个示范省、4个示范市和300个示范县。截至去年,实施范围已经扩大到8个整省、30个整市和2000多个农业县(团、场),培育对象涵盖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以及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户。

  2000万人

  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1400万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力量,《“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总量超过2000万人。

  20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新农人规模超过200万人,成为一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100万人

  各地加大对青年农场主的培养力度,目前每年超过1万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青年务农创业的品牌计划。今年示范性培育人数将达到100万人,一是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推动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新增1万名培养对象,使总体规模达到3万人;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骨干力量80万人;三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年培训农村“两委”负责人、产业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等2万人;四是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计划,面向贫困县开展产业带头人和专项技能培训15万人。

  110万人

  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广校体系组织实施的“百万中专生计划”累计培养人员突破110万人,其中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和大学生村官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7.25万人,近3年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总量任务占比达到61.45%,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

  基地建设

  7210个

  目前全国已登记入库的基地总数为7210个,其中实训基地4097个、农民田间学校1747个、创业孵化基地172个、综合类基地1194个。

  1000个

  按农业部规划力争到2020年全国性示范基总数达到1000个,登记入库基地达到1万个以上,初步形成各省所有基地入库登记,按照《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统一管理和使用的基地管理体系。

  今年5月份农业部公布了首批100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其中农广校系统有19个培育基地。要求以县为单位着力打造10所示范学校、20门精品课程、100个典型示范农民,通过示范引领进一步探索规律、举一反三,形成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

  教材开发

  500余种

  目前农广校开发的在用教材达到500余种,形成了数量较多、内容较实、种类较全的教材资源库。中央校一直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标准化建设,编制发布了40个产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评审公布了2批推荐教材目录。近2年中央农广校开发的72种教材入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荐教材目录》,占24%;河南、云南等13个省开发的144种教材入选,占48%;其他单位开发的84种教材占28%。

  声音•我这五年

  我今年55岁,已经在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县级农广校工作了33年。

  自2012年中央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多次被写入国家有关文件和规划,成为国家战略,我热爱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也因此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是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持力度加大,不但有了充足的教育培训资金,而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其次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育培训质量不断提高。为了科学引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河南省农广校非常重视农民教育理论研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参与完成了3个农民教育研究项目,独著和参与编写完成了3本农民教育专著,为农民培育工作尽了一份力量。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农广校校长 郭仲儒

  这5年来,我区先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园艺工)15期共1800余人次,惠及全区蔬菜基地的菜农、蔬菜合作社及蔬菜种植公司。作为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我深入基地与菜农打交道,把菜农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总结,为菜农析难答疑、示警支招,为蔬菜高产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我主持编写了32本蔬菜图书,成为我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备教材。通过技术推广示范培训,我先后为几个大型蔬菜合作社培养了300余名技术员工。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王迪轩

  我是个养猪专业户,以前用传统的方法养猪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养殖效益低下。近5年来,我多次参加县农技中心举办的免费技术培训,系统地学习了科学养猪技术进行生态养殖,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且还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

  在培训班里,我不仅学习到了老师传授的科技知识,还实地参观了别人的养猪场,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新技术。我种植了很多玉米、红薯用来喂猪,并购买了粉碎机加工成猪饲料。同时我还利用猪粪建起了沼气池,这样就不用砍柴烧猪食了,还可以用来炒菜烧饭,大大节约了能源。沼液沼渣用来代替化肥种植蔬菜、玉米和红薯,形成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我现在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将近3倍。

  ——江西省浮梁县经公桥镇歧田村吴上组新型职业农民 程志远

  我曾是一名执教多年的中学老师,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赚到“第一桶金”后,为建设家乡我毅然回湘,于2007年经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种桑养蚕产业,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种桑养蚕成为一名青年农场主,并于2009年8月牵头成立了湖南省湘潭县信达种桑养蚕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蚕桑产业发展骨干和技术能手成为本社会员。

  这5年来,我的桑蚕事业飞速发展,在农业局的政策扶持和农广校的技术培训支持下,合作社流转的2万亩土地现已成为成林桑园,平均每亩桑园鲜茧产值3500元,年鲜茧产值达7000余万元,加工缫丝、白厂丝后销售额达1亿元,上缴利税14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1.2万元,可解决5000多人在家就业。

  ——湖南省湘潭县信达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 胡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