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扬州“职业农民”已达数万人为“三农”发展增活力

作者:周晗   来源: 《扬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30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产业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重在教育。记者昨从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扬州市分校了解到,2017年,我市承担的省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达13575人;地方财政支持的农民培训人数达7093人,涉农中专学历教育招收现代农艺专业学员260人,加上前几年持续不断培训,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已达数万人。

培训职业新农民 为“三农”发展增活力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现代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接受过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后的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各领域,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亮点。

采访中,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扬州分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在扬州农村,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涌现。

卖粮借助互联网 种地用上无人机

在高邮城南新区,“80后”农民孙迎贵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他创办的喜迎临门家庭农场,拥有大量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工设施设备,在解决自己生产所需的同时,还为当地农民提供自动化育种、机械插秧机插秧、农用无人机洒药、机械化收割翻耕播种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订单农业和互联网渠道销售。

“农广校老师告诉我,生产方式还是老一套,肯定没出路。”孙迎贵说,自从接受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走出去学习新知识,打开新眼界:“技术进步了,管理方式创新了,同样的土地,效益更高了。”

在宝应县山阳镇建有高效农业园区的刘吉荣,大学文化,做过教师,在投笔从农之初信心满怀,可是没多久他就领悟到“隔行如隔山”的道理,随即报名参加当地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当他学会种植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甘蓝获得丰收,却又因销路打不开而犯愁;再进课堂找思路,请教行家找出路。好学上进终于换来回报,如今刘吉荣的农业园区常年生产红椒、西瓜、葡萄、甘蓝等反季节蔬菜,与淮安、浙江等地已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生产的产品基本上供不应求, 2017年销售额近800万元。

破解“谁来种地”难 为产业扶贫添动力

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加快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对能够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更加迫切。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我市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步形成。目前,我市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体现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从事农业岗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工人或农业雇员;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包括农村信息员、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等三种类型。

在产业实践中培养人、用信息化手段培养人是我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特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模式创新、强化延伸服务,通过集中培训、市场考察、专业实习实践、后续跟踪服务等形式,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脱贫攻坚人才保障体系,让参训贫困青年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项目或产业,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推进上产生了强劲的带动力。

目标任重而道远 利好政策多借力

“健全体系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扬州农广校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师资配备上,做到“土洋”结合,既有来自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又有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同时还通过建设“田间学校”,引导学以致用、强化实效。

目前,全市共建设田间学校(实训基地)52个。专家分析,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不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现状尚未根本改善,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促进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补助资金20亿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明确的“每年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定向培养本地户籍农业院校学生100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度达55%”的目标任务,我市将加大对三位一体培育模式的行政推动,通过量化、具化、细化考核目标和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农业行业职业准入制度,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和壮大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