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用科技武装新型职业农民——河北丛台区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纪实

来源: 中原商报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2日

1583112305467313.jpg

在北湖休闲谷交流。

  “这种蔬菜适宜本地种植吗?”“种植时温度和湿度如何控制?”近日,丛台区北湖农梦休闲谷的温室大棚内,数十位参观培训的农民争相提问。“这种秋葵是我们新引进的,长势一直不错,市场很旺盛。”负责人白朕宇一一回答大家的问题。

  这是丛台区农业农村局在黄粱梦镇举办的一次农民教育培育工程培训班的一幕。

  自2014年邯郸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邯郸市已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15245名。其中,丛台区共开设20多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余名2145人次,这些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也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现代农业发展储蓄了新的动能。

  老城添新田 播种新希望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年轻农民进城务工,不少地区出现土地撂荒、“弱者种地”等问题。“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是时下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

  长期以来,作为中心老城区的丛台区以楼宇、商贸经济为主。区划调整后,“老丛台”新增了三陵乡、黄粱梦镇、南吕固乡等农业乡镇,201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8万余亩,主要种植品种为小麦、玉米、谷子以及杂粮杂豆等粮食作物,生产方式也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业方面,全区家畜家禽存栏近30万头只。受市场行情和经营水平影响,农民收益较低。全区农业人口共有12.58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多为年老、体弱、多病的人群。

  “举办培训就是为了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培训农业后备从业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着眼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让农业生产经营更有效益,让农民成为一项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丛台区农业农村局书记张书清说:“传统农民生产的产品以自给自足为主,不关注市场。例如,前些年永年蒜薹、肥乡西瓜出现的滞销。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种植的作物作为商品面向市场,他们懂科技、会经营,也区别于边务工边种地的兼业农民。”

  “在城市近郊,传统农民离开土地,就需要更多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人来经营农业。目前看来效果很好,农户从开始的陌生拒绝,到如今争相报名培训,新农民培育已经深入民心,全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显。”丛台区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贾学锋,拿着该区近千页的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自评报告说:“这里面记载了新农民培育工作组织实施、对象遴选、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资金使用、项目管理、宣传引导等内容,农民困惑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了啥,效果咋样,全都在里面,一目了然。”

1583112335953924.jpg

学员们学习种植技术。(资料片)

  内引外联 专家入丛台

  “一开始,听说培训就觉得浪费时间,一下培训半个多月,咱就是没啥文化的农民,能不能听懂?能管啥用啊?”官后村村民闫献奎告诉记者,村里的人好多对这新农民培训抱着观望态度,很少有报名的。

  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农民培训的政策和意义,丛台区农村农业局进村入户推心置腹交流。针对主导产业实际,聘请了行业资深专家,定向编制教材,并出台了《丛台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制定了十六个专项政策,对从事相关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四倾斜四保障”(涉农优惠政策倾斜,保障基础产业提升;安排项目扶持倾斜,保障优势产业拓展;金融信贷支持倾斜,保障新兴产业搞活;科技推广服务倾斜,保障特色产业延伸),鼓励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互换、入股、联营、托管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推动农村各种资源要素进入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向职业农民流转。

  “纯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这属于丘陵地带,粮食作物产量低,但是紧邻主城区,我一直想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做点什么,这次免费培训就有专项讲座,还能实地考察,了解涉农项目水、电、路、土地整理等配套支持,专家‘一对一’帮扶、贷款扶持、税收减免和惠农补贴政策,机会难得!”官后村村民闫献奎二话不说报名参加了培训。在专家指导下,他壮着胆子种起了果树。一年下来,休闲、赏花、采摘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初具规模。“园里全机械化操作,果树下面套种蘑菇,村里20余人到我这干活,我的收入翻了几番。”

  和闫献奎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对新型职业农民有了新认识。农业农村局专门出台《丛台区农民教育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精心筛选200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大类集中培训4期,每期15天。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聘请了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邯郸市农业学校和邯郸市农业农村局30余名专家教授,针对农户所需的果树高效施肥技术、核桃高效栽培、小麦规模生产与经营、农机使用与维修、农民手机应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家庭农场与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技术等内容进行培训。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该区建立开班申请制度、双班主任制度、技术指导员制度,可通过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查询在线组班、授课教师、课程设置、选用的基地及学员评价情况。

  “以前都是作坊型生产,也谈不上什么产业链。后来自己种植小麦、谷子,建起农业园,科学化种植有效确保了原材料的质量,大大降低了成本。”曾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大学生胡洋返乡后,任职河北瑞禾庄园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接受培训后,胡洋带领员工专门建立电商队伍和平台,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销量很大,“今年政府支持了我们100万的专项支持,明年农业园肯定会再上一个档次。”

  “培训不只是结识专家,更多的本地‘田秀才’、‘土专家’、种地能手聚在了一起,大家相互交流知识面,让视野一下打开。”黄粱梦镇农田水利科科长安文龙告诉记者,该镇下辖23个村,河东七村紧邻主城区,以大棚蔬菜、果树为主;河西四个村因为缺水干旱,以谷子、红薯为主,“培训很接地气,我们镇参加培训新型农业带头人100余人,短期培训农户400余人,回来都干劲十足。”

  “刚开始没人报名,现在都是争抢着参加培训。培训直接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让农民切实增收,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三陵乡科级干部师洪波说:“俺乡近200名农户培训后,观念转变迅速,工程村准备流转土地1500平方米,建成特色展示厅,建成线上线下农贸市场,让种植更加专业化,产品推介更专业,让职业农民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1583112361132837.jpg

学员们参加培训班。(资料片)

  亩产增收三成 新型农民喜笑颜

  “以前是‘望天收’,种红薯得天天翻瓤,现在瓤长到1米左右就停止长了,不翻瓤也不怕烂在地上。”该区东官庄村村民王占彬告诉记者,去年前往磁县红薯种植基地观摩后,他引进了龙薯9号品种,“今年种植了20亩,每亩地多收入了三成,不用翻瓤,不用打药,而且产芡率也由原来的百斤产20斤,增至近50斤,收入翻番了,全村有百十户要跟着我呢,真是沾了培训光了。”

  高窑村合作社负责人聂庆彬告诉记者,在考察学习羊肚菌的种植效益后,他们尝试着大棚种植,首批羊肚菌亩产效益达6000元,比传统种植利润翻了好几番。眼看着真金白银收入囊中,村民们无不踊跃相传,“现在已经过了种植季节,但已经有十多户村民来我这学习,准备明年扩大规模,大面积种植,带动全村人奔小康。”

  “以前的果树都是散枝,引进新品种后果树成了主干型,一亩地多产6000多斤桃,收入达万元,确实不一样。”周窑村村民周振民说,以前顶多是书本上看,这次培训专家带来了新鲜种植技术,还能现场指导,当面求教,效果可不一样!“新谷子品种也不赖,产量高,米自带黏头,好吃!种植不用除草剂,新农药轻轻一喷,病虫不见了踪影。”随行的农户争相说道。

  三陵乡黄窑村黄强依托培训中的“点子”,自办和顺农场越做越大,桃树林下面搞起了菌类种植;工程村王强去承德等地参观考察后,种植的核桃林初见效益……经过培训,不少学员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成为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手。

  不止如此,培训使得农户经营理念彻底更新换代。

  “原来我们都是灌浇,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实行了按时间段喷雾,节水效果明显。不光涨知识、提能力,培训让我们区小麦馒头、瑞禾酒、紫山小米都聚集在一起,大家伙报团营销,打出组合拳,电商销量增加了30%。”北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白朕宇开心地说道。在电商、网销专项培训后,公司的产品经过包装成功实现了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仅盆栽蔬菜日销量近百单。农梦园还吸收了十几位农户,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了周边百余农户致富,并成为河北工程大学实践和就业基地,农学院教授和师生今年已经两次来此交流,传授技艺。

  “农民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今年,我们认定培训基地1个,实训基地2个,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最终确定200名正式学员,按人均3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免费培训,全区基本构建起了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贾学锋说,新农民的培训将进一步“重实训、强参与”,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积极为学员搭建交流互助平台,组织开展座谈交流、政策对接、产销对接、跨省、市区交流合作、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增强其创新引领、发展致富能力,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开启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