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强化职业农民教育,破解乡村“缺人”难题

来源: 和讯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09日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对种植业失去了积极性,他们选择放弃土地,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到城市里谋求一份更高收入的工作。在对中部某农村地区进行调研时,一位农民老伯告诉小编:“我们家十亩地忙活一年,到手能赚个几千块钱算不错的了。现在年轻人能出去打工,谁还愿意在家里守着几亩地呢?”从个人的角度上看,去城市里为更好的生活奋斗无可厚非;但从国家层面看,正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所指出的——“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农民的“流失”必然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中之重。但与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缺人”局面尚未根本扭转,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突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要求人才具备安全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能力、田园生态系统维护能力、产业要素的聚合管理能力、跨产业发展能力,而目前的职业培育中存在着一定问题:一是培育偏重生产经营技能,生态经营、综合管理、专业服务技能培训相对滞后,二是培育与政策扶持脱节,要素扶持、配套发展政策存在规模偏好,三是职称评审亟需优化,评审标准及其与现有职称体系衔接尚不完善,四是“多元”参与力度尚显不足,培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

1602206245735728.jpg

  周洁红教授等认为以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培育为先导,推动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有效协同是促进城乡人才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优化农民职业教育应从培育内生动力、培训内容、资源配置、扶持政策四个方面入手,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以产业提质增效为先导,增强职业农民培育内生动力

  聚合产业发展资源,调结构、转方式、建品牌,打破农产品同质竞争和增产不增收困境,真正提升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的人才吸引力。第一,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布局,避免恶性竞争。第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绿色生产水平与质量安全水平,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相应配套服务的扶持力度。第三,强化品牌建设与营销创新,加大区域农业公共品牌的培植和推广力度,以农产品品牌建设带动生产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创新营销模式,切实提升农业产业效益。

1602206265639834.jpg

  (二)以满足多元需求为目标,增强培训内容的吸引力

  第一,普查建档,明确农民多元化需求。把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各地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特色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计划,对区域范围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普查,建档立卡,制定职业农民培育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第二,丰富培训内容,在满足特色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生产技能培育基础之上,增加质量安全管理、生态安全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等内容,逐步实现因人、因岗设课。第三,优化培育形式,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育和再教育体系,开展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多种培训形式,满足不同层次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

1602206299191038.jpg

  (三)以智慧培育为抓手,提升职业农民培育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以互联网加大培训内容和资源整合力度。以“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为助手,加速各级政府、各部门、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相关主体培训内容与扶持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各地产业特色发展所需要的针对性更强、更具深度、更加先进的“特色”培训内容与扶持资源。第二,以大数据分析提升培训内容和资源配置效率。借助各级职业农民培育大数据的整理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职业农民发展需求特征,提升职业农民培育内容设置与配套资源供给的“智慧水平”,实现培育需求与配置资源配置的高效衔接。

1602206351775226.jpg

  (四)以制度改革为动力,全方位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大扶持力度

  第一,改革职业农民认定制度。进一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评估标准,确保标准既能体现业绩导向,又能兼顾群体差异,同时规范评估认定流程,构建职业认定体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第二,改革职业农民扶持制度,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重点加大土地流转、设施建设、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第三,改革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支持保护和职业救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