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市通川区:试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力构筑乡村人才引擎
作为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县,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始终聚焦“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愿留农村”等核心问题,努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政策扶持、跟踪问效全过程管理和指导,近年来累计培训4000余人次,倾情打造农村人才高地,激活农业农村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以教育培训提能力 搭建成才平台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通川区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试点工作推进和职业农民管理服务工作,将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全力推进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工作落地见效。出台了《通川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实施办法》《通川区深化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规范职业农民认定的有关标准和程序,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宣传,区乡村层层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议,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平台、会议等方式,全面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发展、社保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不断挖掘职业农民创业典型,让典型“现身说法”,发挥引领示范效应,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职业农民培育社会舆论范围。
三是创新人才培育。经村乡区三级层层遴选审定,把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好、规范程度高作为培育对象的重要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年龄少中青的结构,重点向40岁以下倾斜,优先考虑把大专以上学历作为培育重点;建立培育师资库,遴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农业专家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作为职业农民教师122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青脆李、蓝莓、食用菌、生猪、肉牛等特色产业实训基地30个和水产养殖、苗木等生产基地78个,并逐一认定挂牌,开展同类家庭农场“师傅带徒弟”实地教学培训,今年来青脆李、生猪、肉牛产业带徒人数73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7人(其中家庭农场主90人),统一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初级),颁证率达100%。
以政策扶持增活力 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金融帮扶。充分利用“政银担”合作贷款模式,开辟家庭农场主职业农民绿色申报通道,今年以来为职业农民成功贷款2300余万元,同时,区农业农村局与农商银行合作,通过实施项目担保方面,提前解决项目实施的启动资金。
二是学历补助。对认定的家庭农场主在试点期间,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涉农学科(专业与自己所从事的种、养殖业等相符合)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凭毕业证书一次性按照大专2000元、本科3000元、研究生5000元标准给予学费补助。
三是养老支撑。突出真金白银,实打实拿出最具吸引力的支持措施,对认定的职业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每人年度补助额按照认定的初级新型职业农民为个人缴费额的50%补助,年度补助金额不超过1万元,有效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
以跟踪问效展作为 夯实试点成果
一是坚持跟踪服务。按照培育制度,落实农技人员对认定的职业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后续跟踪服务,聘请多名专家进行后继指导和跟踪服务达450人次,开展集中培训34次,指导帮助职业农民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实际问题。
二是坚持素质提升。建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和项目数据采集管理平台,搭建信息技术服务桥梁。通过对职业农民进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提高了职业农业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职业农民带头人,壮大了正在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了生产管理中的一些技术难题。
三是坚持示范带动。随着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开展,带来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传统经营观念的改变,创新了新的运作模式。北山镇素芳家庭农场主李素芳,去年养殖生猪500头,今年在政策的扶持下扩大规模,生猪年出栏达5000头以上,为周边农户起到了较强示范带动作用;蒲家镇津达家庭农场,发展四季果园5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100余人,吸纳贫困人口务工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