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建议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区近一半分布在边疆民族地区,这些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边疆民族地区的扶贫成为全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精准度,确保“帮得准”“扶得稳”,让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全国人民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一道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时间紧、任务重。
精准扶贫对象应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样化需求相协调
精准扶贫的措施和效果要精准,首先就要对扶贫对象的需求进行精准研判。未对扶贫对象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全面把握往往容易导致扶贫不够精准,使真正贫困群体未能享受到应有的扶贫援助,造成贫困群体等靠要思想加重、多追求解决温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或者是导致扶贫措施形成随意性、短期性,扶贫资金使用和信贷扶贫投向不合理,导致扶贫效果不明显。
扶贫对象需求精准研判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未从根本上挖掘其是否真正有脱贫的意愿,扶贫对象致贫的根源以及期望的帮扶方式等,同时,也可能缺乏对环境资源、宗教文化、风俗习惯与扶贫工作的综合考量,从而造成“多管齐下”的扶贫方式未能实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和因需而动,导致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源使用不精准,没有达到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
精准扶贫机制应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社会基础相适应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简单,贫困群体收入来源单一,精准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特殊性,因此容易出现把扶贫开发等同于一般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解局限于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和贫困人口的减少,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社会基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现象。
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缘特征、民族特征和历史特征,因此,对边疆民族地区精准帮扶机制的建立,要在边疆治理这一战略框架之下,在地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和传统习俗中的正向激励作用,不能简单的为扶贫而扶贫,不能只解决经济贫困问题而忽略该地区的特殊历史社会情况。正确认识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将边疆、民族与精准扶贫三者有机结合,对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具有关键作用。
精准扶贫标准不应忽视“精神”扶贫
“物”的扶贫是根据扶贫对象特点,以资金、实物、劳动或其他措施进行的扶贫类型,如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搬迁、助学等形式,其特点是有形、可见、直接。相对而言,“精神”扶贫是指让贫困群体正确看待贫困,主动自愿摆脱贫困,促进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扶贫类型,其特点是无形、不可见、间接。目前“物”的扶贫应用广泛,易操作、易考核、易量化,但是,作为精准扶贫核心的“精神”扶贫在实践中容易缺失,多表现为贫困群体依赖于成为被帮扶的对象,不满足于一次、几次的援助,而寄希望于长期、全方位的帮扶。
造成“精神”扶贫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在操作层面上的困惑,以及传统“物”的扶贫方式的广泛应用。对边疆民族地区来讲,实施“精神”扶贫要充分意识到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是一种结构性贫困,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外力的介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切合区域特点的精准扶贫模式,促进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吸引贫困群体共同参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政府主导作用是核心。健全公共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立贫困群体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完善贫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振贫困群体对脱贫的自信心。健全银行信贷扶贫经营机制,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和信贷资金准入退出机制,严格监控资金的流动与使用,让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贫困群体获益。深化林权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基层党组织和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吸引龙头企业扎根贫困地区,建立扶贫资金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体不必搬迁和外出就地实现脱贫。
二是以产业为引擎,建立项目创业模式,开发多种就业形式。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以农牧业生产、资源开采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市场发育缓慢,在构建适宜本地区域民族经济发展新型产业时,要深入挖掘就地创业项目,建立项目创业模式。第一,从需要解决问题中挖掘创业项目。如从解决农牧产品销路出发,借助“互联网+”,将地区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捆绑在一起,解决连片地区的贫困问题,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能动性。第二,从发展民族文化角度挖掘创业项目。如建立动漫、影视、纪录片基地,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资源,既可打造产业链,又有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其中,重点挖掘短期项目、小项目,如家庭特色手工业,打造乐器村、丝绸村、黎锦村等,帮助扶贫对象开发多种就业形式。
三是以人才为抓手,建立人才引聚机制,培育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产出周期长且外流现象突出,外地人才流动快,扎根意愿低。因此,研究制定人才引聚制度十分关键。第一,引进外地人才。提供优惠政策,搭建服务平台,撬动社会资源,吸引内地创意型企业、金融产业、高新技术公司等积极援助、投资、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第二,培养本地人才。以产业培养人才为支撑,人才引进带动智慧引进、科技引进,促进本地人才培养多元化;打造精准服务,吸引外地人才扎根。第三,回引外出人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优先将回乡人才作为党组织后备骨干;发展微型企业,帮助回乡人才创业投资;完善在村居家养老,让外出人才放心安心;建立党员干部——外出人才联动机制,鼓励在外人才建设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