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应保持1亿人

作者:李剑平   来源: 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7日

  参照发达国家让农户平均收入赶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对比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以及现有耕地18亿亩规模,农村从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计算,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规模应保持在1亿人以上。

  日前,由教育部、农业部领导担任课题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部委员张晓山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AJB120010)成果公报正式发布,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总体思路、重点对象、实施路径和相关政策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该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农业后续者匮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存在四个问题,首先是投入不能满足需求。国家自2014年开始每年投入11亿元用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按照到2030年培育1亿名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人数计算,人均年投入仅187元,远远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

  其次是培育培养资源分散。目前,各类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机构分布在农业、教育、人社、扶贫等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统筹协调,尚未形成培养合力。

  第三是教育培养精准度不够。受以往大范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采用传统学科式学历教育培养方式等因素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中存在培养对象、需求有待摸清,培养内容、方式针对性不强,学历教育育人与产业发展结合度不高。

  第四是信息化手段有待加强。受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教学设备技术不足、农民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等因素影响,互联网、卫星教育网等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中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学资源开发缺乏系统规划,资源总量不足,针对性不足,不同类型教学资源之间缺乏融合等。

  研究报告说,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美国、德国、法国、以色列、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也曾出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从业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化的情况。这些国家或地区通过完善农业教育的法规,加大经费投入与补贴,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农业后继者等措施和手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教育培养体系。

  研究报告建议,我国在政府统筹下,建立由农业部门牵头,教育、财政、发改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县级职教中心、职业院校等力量,广泛吸纳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协同发展。

  研究报告对国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经费投入力度和方法提出改革建议,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免费提供科学种田、养殖等职业技能教育,并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对全日制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助学补贴的政策,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的子女等就读农业院校,成为学农、爱农和务农的后继者;设立青年农民农业创业基金,对普通高中或职业中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并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补助或奖励。

  研究报告还建议国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统筹规划,组织开发适合农民学习、智能便捷的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立覆盖主要作物和农产品的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培养部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国家外向型农业战略的发展需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