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意义重大
日前,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的通知》,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种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意义重大。
更新换代迫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品种经历了7~8次更新换代,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
优良品种是农业科技的核心载体,品种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了农业生产跨越式发展,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种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意义重大。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在此前采访中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急需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特殊专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迫切需要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
早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就表示,现有种子品种也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的局面:高产品种多、优质专用品种少,粮食作物品种多、经济作物品种少,高肥水品种多,节肥节水节药品种少,迫切需要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指引,加快推进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建设绿色种业。
的确,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自然气候灾害多发频发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任务十分紧迫,而目前推广品种多是适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高水肥药管理、大众化的品种,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符,亟须培育推广一批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多抗广适、优质安全、特殊专用的新品种。
与此同时,国际种业巨头加速整合,全球种业资源、市场垄断趋势加剧,而我国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与市场脱节问题较为突出,缺乏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创新体系,加快种业资源和市场整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种业竞争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加快培育新品种
此次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将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推广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以及特殊专用新品种。
据吴晓玲介绍,到“十三五”末,将力争基本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品种对农业提质增效的贡献率超过50%。
水稻、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品种更换率超过60%;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品种更新率超过40%;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种更新率超过30%。要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品种优质率提高10%以上;品种抗旱性、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节水5%以上;需肥量明显降低,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抗病性、抗虫性明显增强,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
此外,还将继续深化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重点的国家级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以经济作物、地方特色作物为重点的省级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
同时优化农作物品种管理,加快新品种商业化进程。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指标体系和标准,鼓励品种创新。不断拓宽品种试验渠道,规范联合体试验、绿色通道试验管理,加快优良品种推广。还要落实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做好杂粮杂豆、瓜蔬果茶等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规范优势特色作物品种管理。
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品种展示示范与推广品种跟踪评价体系,做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服务相结合,线下展示与线上销售相衔接。
与此同时,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运转高效、公开透明的种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品种测试、试验、审定、登记、保护、引种备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事项的网上申请和信息发布查询。及时发布国内外农产品信息、种子市场信息,引导种植者科学选用适销对路农作物品种。鼓励种子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种植全程服务。
双管齐下强监管
“此次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将管理重点由事前许可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这是总体思路,要多设路标,少设路障,既要规范市场秩序,又要激发市场活力。”吴晓玲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除了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外,还要推动实施品种后补助政策,探索设立特色作物健康种苗补贴、常规作物品种提纯复壮补贴、品种展示示范等专项资金。
不仅加强政府监督,还要强化市场监管。要依法厘清和强化种子管理职能,进一步落实种子市场监管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资质,强化种子生产经营各类主体的备案管理,健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制度、标签真实性制度和产地检疫制度,规范行政管理行为。要将杂粮杂豆、瓜蔬果茶种子种苗纳入例行监管范围,确保健康种苗供应;不断加大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与司法保护衔接,保护和鼓励原始创新。
同时,还要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和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县级种子管理队伍建设,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提高种业监管和服务能力。
吴晓玲表示,各地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发挥企业作用,共同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