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依托产业优势打造学农基地

作者:王帅杰 吕珂昕   来源: 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产业优势.jpg

学生们在试验站基地进行劳作。肖作岭摄  

  “虽然现在都可以机械化插秧了,但我觉得手工插秧仍然有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劳作中了解到农业的根本,体会过去农民伯伯生活的不易。”来自北京第五中学地安门分校初二九班的张若宸双手沾满泥巴。5月12日,是张若宸所在学校初二年级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农机试验站一周学农活动的最后一天,也是该站落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向基础教育倾斜——北京市初中学生学农项目”的一个缩影。

  据试验站站长杨瑞学介绍,北京农机试验站已建成为集现代农业装备科学实验、试验、检测,机械化种植、智能化养殖,立体生态循环,农事科普教育、社会科学课外实践教育,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会议培训、生活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基地依托产业优势,积极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教基一[2015]4号)文件精神,2015年以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280次,累计4万人次。2016年度取得学农项目资质后,试验站按照“一周的学习,影响学生一生”的理念,时刻牢记“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成立专门学农小组,结合初中课程内容,设计实施“15833”学农工程:一条主线“农事教育提升素养”;五个行业“农林牧副渔”;八个走进:走进田间,走进现代农业;走进智能化养殖中心、走进农业艺术;走进农产品实验室;走进林业;走进渔业;走进厨房;走进生活——从农田到餐桌;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33项课程的基础上,新增23门探究实践课程,现今已形成涵盖农林牧副渔五方面比较全面的56门课程。

  从准备阶段的自主选课,到抵达基地之后的重新编班,再到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让来自北京不同中学的学生组成新的班集体,适应新环境,吃住学都在基地,提高了学生自主自立、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北京市教委委员冯洪荣在调研该基地学农项目时,对其管理体系和课程体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学农实践:“让孩子们既能看到谷物的画面,又能闻到谷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