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他用两个故事建言乡村振兴 农民工代表的发言引起强烈共鸣

作者:张守帅   来源: 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3日

“我有个建议,要是没道理,权作观点交流。”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通旺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机修班班长李树林在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时说:“农业补贴应该切实做到‘谁种粮谁受益’,像我们没再种地的,就不要享受了。”

  李树林是南充市营山县双林乡人,2016年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是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为了切实建言乡村振兴,李树林认真写了几页纸的草稿。操着浓郁乡音,两个故事脱口而出。

  第一个是李树林自己的。“我们村在山里,村民的地山上一块、山下一块,面积都不大,很难实现机械化。”他建议,“趁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好政策,山区农村进行地块调整,不适合种田的就还林,保护绿水青山。”

  他认为,耕地适度集中,才能给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希望。“年轻人不会种地、不想种地,很多地方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他说,土地成规模才可能流转出去,农业补贴真正补贴到实际种粮人,才会调动积极性。“犹记当年我们父辈肩挑背扛垦荒,看到现在耕地撂荒让人心疼。”

  听了李树林一番话,很多代表颔首赞许。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徐延豪不是四川人,坐在旁边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主动帮忙“翻译”。

  第二个故事是李树林调研得来的。“鼓励农民养猪,的确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好办法,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前提是农户规模化养殖必须处理好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李树林提出一个“兼得”的办法:合理使用扶贫资金,在贫困村指定区域集中修建猪圈、配备环保设备,再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这个模式,需要解决资金难题,加大对农村养猪户的贷款支持力度。”

  讲完两个故事,李树林描绘了他脑海中的“循环农业”:耕地成片规模化种植,农田旁边是养殖区,猪粪经过环保处理实现干湿分离,既用来沼气发电,又用来肥沃土壤。

  “你讲的很有道理,把我想说的、想做的,全都说出来了。”全国人大代表、广安市市长曾卿为李树林“点赞”。他认为,“这两个故事指向一个问题——财政资金使用一定要有绩效评价,不能只看支出而不看效果。”

  “就是这样。”李树林补充:“比如农村公路有没有必要修到每家每户门口?有些农户住得很偏远,修路的钱还不如用来易地扶贫搬迁。”

  李树林介绍,他目前在企业打工,两个孩子也没再从事农业。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市市长杜紫平对此表示:“我们必须考虑未来二三十年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方向,但四川的丘陵地区不太利于机械化耕作,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曾卿接过话头:“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是实现不了的,政府必须要有作为,这正是下一步我们地方政府要做的事。”

  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掀起一波讨论热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和绩效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些部署,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

  李树林没想到自己的发言,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他边听讨论,边记下其他代表的发言要点,“要汲取大家智慧,再把建议完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