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福建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来源: 东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5日

2012年以来,福建在全省70个主要农业县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前,全省已拥有一支近4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他们正成为再造乡土、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贴合产业需求,人才培育讲精度

眼下,正值百香果盛产期,37岁的新农人陈霖海忙着采摘成熟的黄金果。除了鲜果,大量产能将通过去年投产的加工厂,转化为百香果原浆、果脯、果冻等深加工产品。今年,800亩百香果农场的产值预计将达600万元。

然而,陈霖海的百香果事业曾一度遭遇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2009年,陈霖海回到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东埔村老家,选择种植百香果创业。“高峰时,每天产果近5000公斤,但鲜果市场只能消化70%产量,大量库存积压,产生了高昂的冷库储存成本。”陈霖海说。

2015年的一次“回炉再造”,让他找到解决方案。看到当地百香果种植渐成规模,新罗区农业局在红坊镇举办了首期新型职业农民百香果产销班。培训覆盖种植技术、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此次培训让陈霖海大受裨益:“一方面,种植管理由粗放到精细,亩产从200公斤提高至1000公斤;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与深加工两个法宝,为过剩产能找到出路。”

如今,陈霖海成立了龙岩紫香龙农产品有限公司。人才与专业加持,让百香果迅速成为红坊镇的优势产业。全镇超过十分之一农户种植百香果,每户年均纯收入约5万元。

红坊镇的百香果课程,是新罗区“学员开菜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产物。

“每年开展培训前,我们深入村镇了解产业现状与趋势,进村入户调查座谈,采取‘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供什么,想什么送什么’的方式,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地点。”新罗区农业局科教科主任毛秀莲举例说,适中镇象山村盛产薏米,便开设薏米种植技术专业;江山乡铜钵村休闲农业逐年兴起,就开办休闲农业班……截至目前,新罗区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1400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当地产业发展、与农民需求意愿无缝贴合。”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许惠霖表示,多年来,福建根据各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按产业类型组建培训班,分产业、分类型开展“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在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

从田间到校园,人才培育有梯度

去年,陈霖海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进阶之路——入读福建农林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大专班经济管理专业。在这里,陈霖海不仅建构了现代农业知识体系,还与来自全省的同业学员组建了农业社群。通过与同学的合作,陈霖海家的百香果在全省市场建立了销售渠道。

从田间学校步入高校课堂,从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充分体现了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梯度性。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经营者队伍,是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需要。”省农业厅李岱一副厅长表示。

因此,福建依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三大”工程,逐步建构起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我们结合农事季节和农民实际需求,每月举办一期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班,并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授课实况直播,实时解答技术难题。”许惠霖表示,第一梯度体现普惠性与季节性,灵活应对当季当时农业种养的焦点与热点。

第二梯度是中短期培育培训班。“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按照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全程进行培育,周期为5到15天。”许惠霖说,市县两级按照当地产业类型开展培训,省级则更加重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梯度则是进阶阶段——学历教育。2013年开始,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选送一批有学习意愿的青壮年农民到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大中专院校,免费接受非全日制大中专学历教育学习。

聚合多重资源,人才培育重深度

漳州市南靖县的简红亮是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专班的第一届学生。2016年毕业前夕,简红亮依托自家的生态农业基地,并导入母校的师资力量,成立漳农公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这是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校外培训基地,至今累计培育近千名新农人。

“为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我们整合各种资源,为乡村实用人才提供深度支持。”许惠霖表示,“我们以福建农林大学等7所农业高校为主阵地,全省各地共有314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并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了317个实训基地。”

资源聚合,还为新型职业农民们的创业之路,提供了更多支持。

龙岩市上杭县的新农人刘石英,大学毕业后回到通贤镇岭头村老家,创办肉鸽养殖场。参加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后,她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这本证书帮了创业之初捉襟见肘的刘石英一个大忙。

“为降低农民创业的融资成本,我们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贷款贴息补助扶持政策。对取得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相关惠农政策外,还给予贷款贴息补助。”上杭县农业局负责人表示,当地每年安排100万元贴息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就刘石英来说,近几年,她每年享受4000元~6000元的贷款贴息补助。2017年,刘石英上杭县同福鸽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近450万元,成为上杭县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

据悉,自从2015年省农业厅、省国土厅、省农行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扶持办法》以来,全省各地积极从金融信贷、土地流转、农业补贴、三农保险、教育培训、技术指导方面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政策扶持。目前,全省已有65个县(市、区)出台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经营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今年,省农业厅科教处还与各农业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开展深度互动合作,深入了解各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更加精准、更加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