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半月谈: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系列评论

来源: 半月谈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6日

 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来,半月谈独家推出深度解读和系列评论文章,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热烈讨论。在半月谈微信后台,每篇文章留言都达到近千条。

  系列评论之一|特殊时期,更要加大力度根治形式主义!

  系列评论之二|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系列评论之三|少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

  系列评论之四|用实事求是给形式主义一记重拳

  系列评论之五|做实“三个转变”,别再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令

  系列评论之六|反形式主义,要让基层发出真实的声音

  系列评论之七|用改革减少“甩锅”,为基层“放权赋能”

  系列评论之一

  特殊时期,更要加大力度根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中央再出实招。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进一步作出具体部署。在2019年“基层减负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通知》的内容更加贴近基层实际,工作措施更实、更精准,表明中央“扭住不放”下大力气解决基层难题的决心。

  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对于正在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两条战线上苦战的基层干部群众来说,《通知》来得正是时候。可以说,这是一笔不可小视的“政策红利”。

  形式主义是长期困扰基层的顽疾。基层干部说得好:工作多难多苦都不怕,怕就怕上级没完没了的走形式主义。填不完的表格,统计不完的数据,写不完的工作报告,应付不过来的各种督导检查……为了这些形式主义的工作任务,有多少基层干部奔波劳累、点灯熬油,付出了身心健康的代价,消磨了为国为民奉献奋斗的一腔热情?搬掉形式主义这个“绊脚石”,就是对基层干部工作最大的支持、最贴心的帮助。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在许多地方,形式主义的“病情”非但没能缓解,某种程度上反而发作得更为猛烈。新冠肺炎疫情瞬息万变,涉及大量的人口管理,基层防控任务千头万绪,某些领导干部却仍然延续着形式主义的工作惯性,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敷衍应付、作风飘浮,多头重复向基层派任务要表格,执行政策层层加码、“一刀切”……可以说,在一些地方,基层防控任务越重,来自上级形式主义的要求就越多,甚至如病毒一般呈“指数级”增长,令基层苦不堪言。

  特殊时期如同“战时”,基层干部群众正在战场上冲锋,不能让他们频频跌倒在形式主义这块“绊脚石”上了!当形式主义“作风病”正在发作的时候,对形式主义这个顽疾的整治,就不能再局限于治疗“慢性病”、“慢慢来”的传统观念,要下猛药、出实招,切切实实让基层干部群众得到减负的获得感。中央在这个时候发出《通知》,可谓正当其时。

  基层的形式主义,说到底来自上级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久治不愈,源于一些领导干部对基层疾苦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不容懈怠的生命防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是不容拖延的庄严承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对生命的考问、贫困群众的考问,负有领导之责的人们该猛醒了!如同《通知》指出,必须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改起,深入查找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存在的政治偏差,坚决纠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根治形式主义问题,中央的“集结令”已经下达。接下来,就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了!

  系列评论之二

  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形式主义屡禁不绝。不难发现,不少形式主义闹剧,往往为了“领导满意”。

  时下,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大搞表格抗疫,多头重复向基层派任务、要表格;还是脱贫攻坚最后阶段高估甚至乱估贫困户收入,“急脱贫”“撤摊子”,一些干部屡屡做出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形式主义蠢事。

  中央近日下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整治精准,正当其时。

  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对上面很负责,对下面不那么负责,让领导满意,而不管群众是否满意,正是形式主义难以根治的一大因由。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对“领导满意”的理解变了味。有的干部唯上是从,敷衍群众,落实领导指示不过夜,而碰到群众问题躲着走;有的干部看到群众冷脸相对、腔调傲慢,门难进事难办,看到领导迥然“变脸”,态度恭谦,不仅要高接远送,还要制定每天每小时的接待计划;还有的干部不靠工作实绩、群众感受检验治理成效,而是热衷于造盆景、堆材料、“巧”汇报、演线路。结果,自以为讨了领导的欢心,却冷了群众的期待。

  以“领导满意”代替“群众满意”,背后无疑是精致利己的算计和考量,关乎干部的官帽子、权把子。有干部甚至不讳言:让领导满意有用,而让群众满意没用。

  “群众称赞的干部未必能提拔,将上面的领导服务好了,自己的进步会加快”“累死了诚实肯干当牛做马的,提拔了虚报浮夸指鹿为马的”……在一些地方,真正排民忧、解民困的干部“仕途无亮”,而眼光一直向上的干部有利可图。这样必然难以破解形式主义顽疾,也必然消解基层工作和治理实效。

  “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这一新表述,表明了中央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群众更具满意度的鲜明导向。

  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这些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成色。

  工作成绩要让群众更满意,要害在于扭转干部的不当政绩观,抓手在于让群众参与评判。只有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导向,让群众参与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评判,干部眼光才能向下,干部作风才能踏实。

  要让群众满意,还要坚持结果导向。要通过干部解决问题的实效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调研要实、干事要实,特别要不唯上、只唯实,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不做秀。

  在此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广大干部唯有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正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才能书写人民群众满意的历史答卷。

  系列评论之三

  少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要切实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中央层面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守住精文减会的硬杠杠,对各地区各部门发文开会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对出现超发超开苗头的及时预警,确保比2019年只减不增。

  通知专门对发文、开会提出要求,可见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文风会风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看到,文山会海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地区和领域甚至有成为痼疾顽症的倾向。对于不良文风、会风,基层干部群众颇感“无力”,深恶痛绝。

  也许有人会说,开会有什么难的?定一个日期、发一个通知、收一堆材料、念一遍稿子、说几句表态、做一份纪要,不就“大功告成”了么?也许还有人会说,我们开了这么多会、开了这么多年的会,难道还要从头“学习”怎么开会吗?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开会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必须学会开会。特别是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时不我待,精简文山会海、高质量地开好会议尤为必要。

  学会开会,就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会开得扎实紧凑有效。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远程会议、视频会议等方式相当成熟。这样开会,既可以减轻疫情防控压力,减少舟车劳顿,减少“会议排放”,也可以做到会议精神“一竿子插到底”,避免重复开会、层层传达。

  这一点,中央充分发挥了表率和示范作用。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北京主会场外,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各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团级以上单位设分会场。如此重大的会议,从中央“直达”县团级,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参会人员对会议精神了然于胸。

  学会开会,就要戒除“会瘾”,切实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开有内容的会”。为什么一些干部、地方和部门热衷开会?一方面,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认为不开会就不足以体现“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是“本领恐慌”的一种体现,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单一、陈旧,不开会就“抓瞎”,只好多开会、开长会、开“形式大于内容”的会,甚至拿出“五加二、白加黑”的劲头来开会。开了很多会、下了很多文、填了很多表,却没有给基层解决一块口罩、一瓶消毒水,这就是赤裸裸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忘记了初心和使命,必须力戒!

  学会开会,就要少在会议室里正襟危坐开会,多去基层一线、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开现场会、调研会、神仙会。勤跑基层的干部都有一种感觉:坐在办公室,看到的全是问题;走到基层去,找到的全是办法;基层是我们的课堂,群众是我们的老师。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千变万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部署。即便要坐到会议室开会,也应当是在跑透基层一线后,带着一脚泥来研究问题、寻找答案。

  学会开会,学问还有很多。说一千道一万,开会是手段,不是目的;开会是要为实际工作解决问题,不是给基层徒增负担。我们一定要严格落实中央的要求,着力提高文件、会议质量,进一步明确精文减会的标准和尺度,完善负面清单,不发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的文件,不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做到真减负、减真负。

  系列评论之四

  用实事求是给形式主义一记重拳

  “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决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不发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的文件,不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做到真减负、减真负。”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字里行间诸多“接地气”的表述值得细品。

  在2019“基层减负年”,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取得明显成效,但基层干部群众对相关积弊依然深恶痛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变换马甲,又有抬头趋势。

  譬如,有的地方为规避滥发文件嫌疑,把红头文件改头换面,变成不加正式文号的“小文件”;有的地方借提高办公信息化程度,随意建立微信工作群、QQ办公群,迫使基层干部机不离手,生怕遗漏重要信息;有的地方签订责任状、搞“一票否决”成瘾上头,惯于将“责”交下级、“权”留自己。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难以根治甚至伺机反弹,根子在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懈怠、安于守成,难以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各界体会最深的一条经验就是实事求是。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充分发现病例;科学战疫,遵循客观规律,以医务人员意见为准绳,这些都是中国抗疫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所在。在生命考问的严峻时刻,决策者如果沉溺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之中,错失防控疫情的窗口期,必然带来社会的惨重损失。

  不止重大突发社会事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跑中,谁能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谁就能成为发展的排头兵。当许多地方为行政审批“玻璃门”“旋转门”头疼时,有的地方已经做到“只跑一次”;当大家在学习移植“只跑一次”经验时,有的地方探索“一次都不用跑”初见成效,治理理念高低立显,发展格局不言自明。诸如此类的求是创新,又岂是材料写出来的、开会开出来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今年以来,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越是如此,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实际出发理顺社会生产关系、精准调控资源与需求,真正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系列评论之五

  做实“三个转变”,别再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令

  “注意纠正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推动相关部门督查检查考核结果互认互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通知》的相关要求真正戳到了督查检查考核形式主义问题的要害。督查检查考核能够改善干部队伍作风,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是地方抓好工作落实的“指挥棒”。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地方使用这根“指挥棒”时出现跑偏。

  “指挥棒”务必精准,不能过多过滥。但在有的地方,督查检查考核数量多、名目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多,给基层增加了无谓的沉重负担。有的县一年接受300多次督查检查,一年的迎检资料文印费高达十几万元,许多基层干部加班加点忙于填写各类台账资料,空耗基层干部的精力,甚至影响了主业。

  “指挥棒”要督在实处、查在“七寸”、考在要害。但有的督查检查考核却坐在会议室,“深入”办公室,紧盯开了几次会、写了多少工作日志、记了多少台账、拍了多少“留痕”照片,却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深层次的问题不想找、不会找。

  “指挥棒”应该是上级帮助下级的“助力泵”。但有的地方通过各种名目,甚至夹带私货,用一些没有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来“责任下压”,把责任“甩锅”给基层,成为推卸责任、转嫁压力的“避风港”。

  “指挥棒”要指准方向,指对方向。但在有的地方,本用来破除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促进落实的督查检查考核,却浮在表面,重痕迹,轻实绩,不仅自身跑偏,还带偏了基层,导致基层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产生不良示范,造成恶性循环。

  《通知》指出了关键问题,尤其是“三个转变”抓住了牛鼻子,将对基层减负、干部作风改善、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明显帮助。

  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意味着对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不再唯材料、唯台账、唯表格、唯留痕,不再只紧盯着基层干部的工作过程,而是偏重考核工作成效。这能够有效减少大量针对过程的督查检查考核,从过去的督查考核泛滥转变为考少、考精、考重点,为基层切实减轻负担。

  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意味着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必须被纠正,浮在表面、做样子的督查检查必须被杜绝,这既能有效减轻基层迎检、陪同的沉重负担,也能促使督查检查沉到一线,找到真问题,发现好典型,改善干部队伍作风,了解群众诉求,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意味着上级不能再一味通过督查检查把责任推给下级、甩锅给基层,既倒逼督查检查考核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更倒逼上级部门必须承担起帮助基层解决问题的职责,有效切断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

  我们坚信随着“三个转变”落实落细,整治形式主义工作将不断取得新成效。

  系列评论之六

  反形式主义,要让基层发出真实的声音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年来让基层苦不堪言。从网上留言看,在当前这个战疫战贫的关键时刻,基层迫切希望根治形式主义能取得明显成效,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能全力投入打好战疫“加时赛”,跑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冲刺阶段的关键一程。

  根治形式主义涉及一些操作中的难点,比如大家都是在忙工作,谁来判定什么是扎实工作,什么是形式主义?怎样防止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这是基层干部群众在半月谈留言中最值得关注的两个话题。

  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容易反复滋生,原因在于官僚主义隐藏在上级下达的诸多工作任务之中,难以在第一时间被识别和纠正。

  怎么判断形式主义?中办印发的通知中,有一句话振聋发聩:“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这句话,既包含了诊断形式主义病症的重要指征——群众失望,也揭示了形式主义症状产生的来源——自以为领导满意。

  如何防止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许多基层干部群众指出,必须让基层干群的话语权得以落实,让形式主义在第一时间得到“鉴别”和纠正。达成减少形式主义工作的目标,不能仅仅指望“装睡”的庸政懒政者猛醒,当有制度保障:让基层干部群众有说话的地方,要让基层的发言真正管用。

  如何根治形式主义,基层干部群众最有发言权。但是,目前在基层一些地方,反映问题仍然存在不愿说、不敢说、不多说的问题。《半月谈》不久前一篇报道曾显示,基层一些地方反映问题如“迎风吐口水”,最后自己成了被解决的问题。这导致基层有怨无声,形式主义于是肆无忌惮、大行其道。

  如何让基层干部敢于发声,让基层干部群众话语权得到应有的体现?许多基层干部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构建一个基层可以直接反馈形式主义问题的系统化机制,引入“第三方”理念,为基层干部群众构建畅通安全绿色的发声通道。只要基层干部心声能有效传达,典型案例能在第一时间得以曝光处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面临足够大的风险,一些作风漂浮的领导干部就会放弃投机,把注意力真正放到提高干事创业本领、解决实际问题上。

  基层的事,基层干部群众最明白。根治形式主义顽症,一定要让基层发出真实的声音!

  系列评论之七

  用改革减少“甩锅”,为基层“放权赋能”

  从曾经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如今的“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基层治理中,一些地方习惯了责任层层“下推”,但却并未把权力同步“下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之际,深化“治理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需要尽早提上日程。

  必要的压力传导,原本是推动工作落实的必要之举。然而,有的地方,压实责任被异化为“层层加码”“责任甩锅”,半月谈记者的相关调研显示:督查检查“甩锅”,转发文件“甩锅”,分配任务也“甩锅”,“锅锅”砸向基层,让基层难堪重负。“你能甩责任,我就瞎对付”,一些地方由此出现了基层治理异化。

  “甩锅”频出,本质上是权责失衡。当前,深化“治理改革”,就是要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只有有效扭转“执法权限在上级、责任归属在基层,落实管理在基层,实际收益在部门”等失衡问题,才能让基层治理进一步权责分明、权责对等,避免基层干部总要忙碌于各种繁杂琐碎的“推责”工作中,费力、费时、伤神。

  深化“治理改革”,同样需要多总结一些地方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快制定赋权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基层治理中,“放权赋能”贵在落于细处、落于具体的事项之中,绝不能“口号震天响,改变没多少”。

  “放权赋能”,对应着具体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加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应急管理水平……这些,都要有务实之举、管用之策,要为“赋能”真正提供更多“可能”。

  “放权赋能”,放得下,也要接得好、接得稳。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机关要打破开展工作的传统路径依赖,切实把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到现代、科学、法治的轨道上来。革故鼎新,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取代“老传统”“老办法”,才能实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破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基层干部是直接面向群众的一线力量,是中央各类政策、各项工作连接百姓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当前,深化“治理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加快研究制定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文件,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既是基层治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治理改革”迫在眉睫、“放权赋能”刻不容缓。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中,已对“治理改革”指明方向,期待各地以更多“放权赋能”的鲜活探索,回应公众期待、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