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乡亲们过上了甜美的日子——毕节市奋力书写反贫困试验精彩篇章

作者:谢朝政 翟培声   来源: 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7日

深秋的黔西市化屋村,峡谷壮美,风光奇秀。靠山面水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里,农家乐受疫情影响游客较少,老板赵玉学趁着这段时间,修缮桌椅、布置厨房,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趁此机会装修一下,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好的就餐环境。”

赵玉学一家原本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麻窝寨。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们告别了麻窝寨,搬进了安置点。新家是125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卫生间、厨房、水电齐全,拎包入住。赵玉学和妻子选择了外出打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来到化屋村看望乡亲们。此后,化屋村迎来了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赵玉学选择留在家乡开办农家乐,制售特色黄粑,“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家黄粑每天能卖六七百元,再加上农家乐,一个月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当年,化屋村接待游客超过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

摘掉贫困帽子,找到发展路子,过上甜美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指挥下,毕节尽锐出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1.75万,1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

从化屋出发,沿乌江北源溯流而上,来到位于乌江源头处的赫章县海雀村。苍翠挺拔的华山松从一座座山头绵延到山脚沟坎,进村连户的硬化路、干净宽敞的休闲广场、错落有致的黔西北民居,在绿色林海的掩映下更加“出彩”。

30多年前,以海雀村为代表的毕节极贫现象,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开启一场前无古人的反贫困试验。

在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的乡亲们攻坚克难、决战贫困。经过10多个冬春的努力,30多个“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变得林茂粮丰。

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海雀村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魔芋、天麻、食用菌等;依托文朝荣带领村民艰苦奋斗的事迹,海雀村建成党性教育基地,带动乡村旅游发展。2021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33元,90多户人家购买了小汽车。

走进村民马正安家,电视、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屋梁下悬挂着一排排腊肉。“国储林项目2万元,护林员工资1万元,一年喂一头牛能卖1万多元,一家人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马正安一边算账,一边开心地说,“过去饭都吃不饱,现在想吃哪样买哪样。”

一江孕育的化屋与海雀,是毕节书写反贫困试验答卷上的精彩之笔。

策马扬鞭再奋蹄。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的毕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政策的强力支持下,锚定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多党合作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铆足干劲、奋勇争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开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