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人本思想

作者:帅良余   来源: 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学习型城市理念源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三大思潮。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欧盟等发达国家更多地在城市中实施学习型社会计划,由此学习型城市的相关理论也逐渐形成并丰满起来。从各国的探索路径看,人本思想在学习型城市理论和实践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一、学习型城市理论中的人本思想渊源

  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质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变化背景下人类对自身学习的再认识、再实践。1968年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在国际社会率先提出学习型社会的观点,他在著作《学习型社会》中谈到:古代雅典试图创建学习型社会,但是它是小型的,或许是非本质的。雅典人对他们的社会进行设计,其目标是要使全体民众获得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当时雅典还没有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教育在这个城邦中是一种与之不能分离的行为。可见,学习型城市理念从一开始就包涵了深刻的西方人文思想。

  追溯学习型城市理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人们对人本思想的坚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是学习型城市理念的初始阶段,罗伯特·哈钦斯指出,学习型社会建设基于两个现实状况,一是人们生活中闲暇时间比例不断增加;二是社会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前者使得学习成为可能,后者是产生学习需求的原因和动力。罗伯特·哈钦斯强调,当今世界没有人能完成学业。所以学习型社会要为社会成员生活的每个阶段提供学习和教育机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认为,人类必须从他们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人类不得不继续学习。上世纪90年代初是学习型城市理论的形成阶段,199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首届教育型国际会议上,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得到确认,之后在英国等欧盟国家进行相关探索的基础上,学习型城市的含义也更加明确,它是指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丰富城市的各种教育文化资源,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激发人的学习能动性,实现市民终身学习的文化自觉,进而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本世纪伊始学习型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它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理论为基础,将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理论融入其中,进行跨学科探索,试图通过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和城市学习,为其注入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人本思想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意义

  人本思想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成其人的根据是生产劳动,或者说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种意识就是学习的基本属性。由于人能够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各类活动,能够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人所处的外部世界。所以从人的认知可以发现学习是人的本质需求,人的学习通常从生存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广义的学习概念是指学习能使人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涉及人的认知、行为,以及经验积累等等。人类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发展的,学习可以完善人性,增进理智,使人成为人。因此,学习对于人类具有普遍意义,“学习人”的人性假设就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理论的必要条件。

  人本思想揭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本质特性。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当代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新观念,是以学习求发展,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力量,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首要目标。因此学习型城市建设必然要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改革和创新现行的教育制度,促进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更好满足各种群体的学习需求。同时还需要积极培育崇尚学习的城市文化,增强市民在学习中的文化自觉。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条件下,信息爆炸、文化激荡成为普遍现象,学习型城市建设就需要广大市民能够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吸纳外来文化的精髓,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增强学习文化的自知力,使更多市民认识到终身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学习所产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作用于城市发展则是间接的,需要通过提高人的各种能力,逐步转化为城市的发展力。因此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学习型城市,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城市居民能否普遍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本思想反映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学习内涵。学习毋庸置疑是学习型城市的核心议题,从人本思想的视角看,其内涵可以包涵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学习。当今社会人类的知识更新不断加快,面对生存压力和未来社会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对学习进行重新设计。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学习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得到一定诠释,其中“四大支柱”理论认为:对于每一个体而言,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即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会工作;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即能够适应和改造自己所处的环境。二是组织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行为方式,其目的是要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如今人们的许多学习机会是在组织中得到的,使得学习与工作紧密融合,也是组织中全体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过程。组织学习通常被认为是管理学的范畴,但是近年来不少中外学者将其作为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内容,其中团队学习是新的学习样式。三是城市学习,城市是由人组成的,因此可以说,这个概念是对个人学习的外延扩展。城市学习强调城市要提供教育文化资源,培育人文环境,建立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等。城市学习包含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形态。

  三、人本思想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意义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创建逐渐掀起高潮。1999年9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努力把上海建成适应新时代的学习型城市”的号召。根据党中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2006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颁发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意见,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在实践中上海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人本思想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框架,突出全体市民是学习型城市的实践主体,努力使多数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上海的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和整合各类文化教育资源,为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教育机会。在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据统计,本市创建市级学习型机关345个,80%的机关开展各类终身学习活动;市级学习型社区141个;市级学习型企事业单位258家,有2万家企业参与创建活动;市级学习型家庭2100户,有232万户家庭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总之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已经成为上海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

  上海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路径和方法,取得一定实效。在教育领域,上海积极地将终身教育理念引入到学校教育改革中,引导学校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上海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居民教学点建设日臻完善,每年参加社区学校学习的学员超过337万人次。目前全市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读人数约45万人。2010年以上海电视大学为基础挂牌成立上海开放大学,它以融通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大学为目标,为市民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服务平台。2011年5月《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施行,使得市民终身学习的权利和义务有法可依。

  在文化领域,上海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积极引导市民群众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倡导“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的文化自觉。学习型城市建设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加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在社区教学中先进文化已经成为上海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成为组织群众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经济领域,上海要从经济增长领跑者转向科学发展先行者,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其中人力资源是基础。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再就业,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提供条件。据统计,全市大中型国有、国资控股企业每年参加培训的职工约为190余万人次,支出的培训经费约6.39 亿元,占工资总额的1.41%;本市乡镇成人学校每年以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培训农村劳动力70余万人次;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每年为本市的外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安全知识培训超过百万人次。

  在城市管理领域,城市管理水平有赖于市民素质,有赖于市民参与和自我管理。学习型城市创建是通过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能力,提高市民文化和道德修养,使城市管理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本市的各类教育机构在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期间,组织百万志愿者进行文明礼貌培训,使志愿服务成为上海城市管理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