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体验学习视域下的社区教育方式研究

作者:宋亦芳   来源: 当代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7日

  内容提要:社区教育的发展告诉我们,社区教育的活力在于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近年来,体验学习方式在社区教育的尝试和应用,引发了我们对社区教育方式的新思考。体验学习方式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开放性和合作性,对于改进社区教育方式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把体验学习方式应用于社区教育,有助于进一步体现社区教育的取向、提升社区教育的品质、激发社区教育的活力、完善社区教育的载体。为此,我们需要用体验学习的理念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开展多维度的体验学习方式实践,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互动体验方式、基于实践基地的社会体验方式以及基于实训基地的培训体验方式,从而寻求社区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体验学习 社区教育 学习方式

 

  社区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业已形成了诸如学校型、活动型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在社区教育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学习需求新的变化,社区教育的方式必将更加多元、灵活与开放,而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已显现种种局限。社区教育的宗旨,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为市民提供“学有所教”的教育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愿景,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此,社区教育方式需要进一步变革与创新,正如《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提出的:新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近年来,不少地区正在尝试一种叫做“体验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的社区教育方式,并通过多方协同建立了社区教育体验学习基地,动员社区各方力量开展体验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进一步发挥体验学习的优势和作用,为社区教育拓展学习空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体验学习的形成和内涵

  1.思想渊源

  体验学习的思想最初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Dewey)的“经验学习”,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人与自己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儿童要学习知识并获得“经验”,就必须与社会、自然有所接触,也就是要去行动——活动。他还认为,学校应该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的过程就是经验发生的过程。①体验学习进入学校学科领域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过,当时的美国教育也出现了“反传统教育”的热潮——反对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单一教育方式。人们认为,为了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知识,牢固地掌握技能,教学时应该给儿童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让学生静听、静读。

  将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开发的是当代户外拓展运动(OutwardBound)的奠基人库尔特·哈恩(KurtHahn)博士,他认为学校教育早已不能完全提供学生平衡成长的机会与空间,他研究了一套用于弥补这种缺失的教育方式,通过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挑战、突破和冒险的成长经验,来提高学生的体能。1920年,他在德国建立了萨勒姆(Salem)寄宿学校来推行他的教育计划。1934年,他在英国创办了戈登斯敦(Gordonstoun)学校,用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海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二战结束后,体验式训练对象从海员扩展到军人、学生、工商人员等群体,内容也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60年代的美国,户外拓展运动引发了教育界对于采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兴趣。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还迅速将户外拓展运动融入学校的教育中,“体验学习”的概念逐渐成熟并被广为采用。

  体验学习理论的完整提出,当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Kolb)。20世纪80年代,他在总结了约翰·杜威的“在做中学”、库尔特·勒温(KurtLewin)的“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和让·皮亚杰(JeanPiaget)的“发生认识论”等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经验学习圈理论,该理论认为,体验学习是由具体体验、反思内省、归纳及应用并再回到具体体验所形成的“体验学习圈”(ExperientialLearningCycle)组成,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使人在体验中获得认知。1984年,大卫·库伯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对体验学习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2.内涵厘定

  认识与理解体验学习的本意,可以从相关研究中得到诠释。杜威在解释经验学习时指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其特有的形式结合着。”②这里的主动因素就是体验,被动因素是承受。体验是为求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承受是接受感觉或承受体验的结果,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经验。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则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即具体体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内省是学习者对已经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归纳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应用是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在库伯看来,学习首先应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师的主要精力应集中于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之中,而不应过分强调其学习结果,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③当代教育工作者对体验学习也进行过大量研究,不断赋予体验学习新的内涵,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如台湾学者李坤崇认为,体验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参与社会服务,实地进行调查、访问、参观与实验,实际进行讨论或发表见解,设计与生产工艺作品以及进行生产等真实活动,并经由实践、体验、省思与分享,以觉察活动意义和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④。

  鉴于此,笔者认为,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认识到某些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学习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主体性,强调体验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自己的感受和价值取向,倾向于学习者人格的和谐发展;第二是反思性,反思是体验学习的关键,它要求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所学的东西并加以巩固,学会在体验中反思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方法的适当性、每个阶段的收获以及与过去知识的联系等等;第三是开放性,强调体验学习不是把体验的内容和方式引进课堂,也不是运用体验作为工具来辅助学习,而是让学习者走出课堂实现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完全开放,正如体验学习最早是一种野外探险活动一样,有助于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习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强化;第四是合作性,体验学习突破了个体学习的局限性,更多地依靠团队来学习,它强调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结构人员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

  二、体验学习对社区教育方式变革的价值

  回溯体验学习的历史可见,体验学习最初来源于学校教育,但体验学习的思想方法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把体验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关键是用体验学习的理念指导社区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宽社区教育的视野,促进社区教育方式的变革,从而形成与社区教育相适应的体验学习方式。

  1.体验学习的理念崇尚人格化倾向,有助于体现社区教育的取向

  体验学习从产生之日起,并不完全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知识的问题,而是针对学生缺乏自信、不懂得对人感恩等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平衡成长的机会。哈恩开发的体验学习方式——户外拓展运动,曾在二战以后的英国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由于培训新颖的形式和良好的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培训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使成千上万的人趋之若鹜,成为当代教育的新时尚。1996年,时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雅克·德洛尔(JacqueDelors)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TreasureWithin),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支柱理念⑤,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教育原则。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以丹麦教育家柯隆威于1844年在罗亭创办的“民众学校”为起点,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社区教育存在不同的理解,但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对社区教育的理解已经基本取得了共识,“社区教育的目的,一是为了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二是为了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⑥在现代社区教育中,虽然哈恩式的“OutwardBound”并不存在,但体验学习的人格化精神对提高市民素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是如何把体验学习的机理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市民人文素养、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改变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走出学校以更加生动的亲身体验、耳濡目染,实现思想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升华。为此,需要建设更多的体验基地和场所,开拓更为生动的体验素材,设计更加有效的体验方案,打造出社区教育的“OutwardBound”。

  2.体验学习的本质强调反思性学习,有助于提升社区教育的品质

  体验学习思想源于杜威的“经验学习”,强调“在做中学”,关键是“在做中怎么学”的问题。笔者认为,体验学习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需要学习者对学习经验进行领悟和反思内省,才能将体验的过程有效联系起来,将体验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研究发现,如一个扮演“失明”的孩子,从操场走回教室,他在遇到了种种困难时,想到了残疾人的种种不便,想到了上学路上那位乞讨的盲人⑦,其实这就是体验中的反思。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将反思内省作为体验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因此,可以把“在做中学”修正为“基于活动的反思性学习”。《论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社区教育往往容易忽视学习中的反思,教学活动主要以常规性为主,影响了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以社区学校为例,目前课堂式的学习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这种方式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还是必需的,但存在很多局限性。那么,应该如何实现体验学习的反思性呢?首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创设一个体验情境,设计体验反思环节;其次,组织体验学习活动,让学习者通过观察、反思等环节进行体验学习,再把新的思考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体验学习中,“学习者既可以反思内容,也可以反思过程;既可以反思主体(自己或老师的行为),也可以反思客体(学习的对象及其方法)。”⑧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社区教育的学习质量。以实践性很强的摄影体验学习为例,学习者不但要学习拍摄技术,还要进行实践,更要对拍摄过程进行反思,然后再开展新的体验学习并进行新的反思,反思可以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寻求方法。

  3.体验学习的形式注重非课堂学习,有助于激发社区教育的活力

  从体验学习的历史沿革来分析,体验学习并非来自于“课堂教学”,而主要是一种“户外拓展运动”,后来逐渐研发出一套更为适合校园学习的活动课程,但这套课程的设计始终离不开野外生存训练,体验学习中的“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源于外界的实践而不是工具。社区教育中的体验学习,是要真正让市民走出传统的课堂,拓展社区教育的新领地,开展多途径、多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社区教育的全面开放。

  第一,体验学习可以有效拓展社区教育途径。不管是普通的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都离不开课堂式教学,而社区教育具有明显的社区性,要“实现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共同为社区及其成员发展服务。”⑨也就是说,社区教育需要走出校门开展教学活动,而体验学习很好地回应了这种要求。近年来,部分地区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社区教育体验基地,形成了多样化的体验方式,引发了社区教育方式新的变革。

  第二,体验学习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学习资源。体验学习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这些资源单靠教育部门建设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客观上,社会上可供体验学习的资源很多,而且条件很完备,包括教育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政府的和民间的等,如文化馆、剧场、农业生态园等,这些资源本身也存在有效使用问题,关键是如何使这些资源为社区教育所用。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指出,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在大教育的理念下,开展社区教育的体验学习,可以架起教育与社会各方联系的桥梁,从而形成有效整合机制和方法。

  第三,体验学习可以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传统的思维中,社区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管理的事。然而,体验学习方式的引入,完全颠覆了这一思维,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充分发挥了社会各方的作用,加强了社会各方的参与意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指出,在我们的城市,所有活动部门,包括公共管理、学校、大学、工商、卫生、通信媒体和公民社会组织,都是教育实体,因此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利益相关者。充分发挥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是未来社区教育体验学习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4.体验学习的精神倡导团队化学习,有助于完善社区教育的载体

  体验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其不是一种“个体化学习”,而是一种“团队化学习”。“体验学习对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改善人际关系、对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和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都是大有裨益的。”⑩从哈恩开创的“户外拓展运动”开展的体能、心理、人格等训练来看,提倡的就是团队的力量,离开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人们是很难完成这种高强度训练任务的。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指出,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的本质在于其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间的依赖关系决定着团体的特性。因此,团队化学习是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支撑以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是体验学习努力倡导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形成了社区教育新的学习动力。

  目前,社区学校依然是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但是,社区学校学习与基于团队精神的体验学习存在较大差别,社区学校学习是校内班级制学习,体验学习是户外团队学习;社区学校中学习者处于从属地位,体验学习中学习者处于主导地位;社区学校中学习者之间是学友关系,体验学习中学习者之间是团队互助关系;社区学校学习是以知识学习为主,体验学习是以分享学习经验为本。显然,社区学校学习秉承了传统学习的精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体验学习既可以弥补社区学校学习的种种不足,也可与社区学校学习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社区活动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体验学习的重要基础。在社区活动中加强团队精神,有助于提升体验学习的有效性。根据团队学习的基本要求,社区活动成员之间应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活动组织本身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是团队精神的基础;社区活动所建立的团队通常应在7-15人左右,成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任务分工明确,工作相互协调;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成员的主体地位,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由活动成员自主确定,从而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活动成员之间,能力和水平要相互补充,以实现成员之间的有效结合;活动成果要让活动成员共同分享,从而提升社区活动的公平性。此外,社区教育的其它学习载体,如数字化学习网络、市民读书会、睦邻学习点等,都可以在团队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得以完善。

  三、社区教育开展体验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社区教育开展体验学习,一方面要发挥体验学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要加强与现有社区教育方式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体验学习的效果,这是对体验学习应有的科学态度。

  1.基于网络环境的互动体验方式

  在社会发展与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方式的变革引人注目。传统的学习方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网上学习”(E-learning)异军突起,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看到了网络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给人们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新时期教育方式变革的主要趋势。然而,人们通常认为网上学习更多地发生于知识和技能领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11)而体验学习主要是面向更为深层的人格和力量的培养,需要人们面对面的接触和互动,这是网上学习难以触及到的。那么,能否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一种高度情景化的体验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既考虑到体验学习的特点,又要充分发挥网上学习的优势,使两者能够相得益彰,探索基于网络的“网上体验”(OnlineExperience)和“网下体验”(Off-lineExperience)互动方式。

  所谓网上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个人需求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反复观察、实践和与外界的互动,进而不断反思与归纳,获得某些知识、形成某些情感和态度的过程。网上体验学习与网上学习不同,没有统一的学习要求和方式,完全依据个人意愿进行学习,是网络支持下的“做中学”,尤其强调在体验中感知和认识问题,通过网络分享学习成果。为了实现网上体验学习,教育部门的职能主要是提供体验平台和资源支持,至于网上体验学习活动的发动和组织,则完全可以由学习者自行进行,教师可作为指导者。2012年,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正式推出了“社区教育i-实验”教学模式,这是一个网上体验学习的范例,其基本原理是“知、行、互动、网络、平台、体验、学习共同体”等多种元素的整合。目前,北京等地已经建立了多个“i-实验室”,其理念可谓“寓学于做于网络,寓做于乐于合作,寓乐于情于生活”。(12)

  关于网下体验学习,并不是简单把网上学习内容下放到网下进行,而是网上体验学习的延续和补充,既可以对网上体验学习的内容进行强化,也可以对网上体验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实现网上与网下体验学习的互动,从而完善基于网络环境的体验学习。目前,全国部分地区正在探索网下体验中心或网下体验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培育了与网上体验相匹配的网下体验基地,有效支撑了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学习。以“社区教育i-实验室”为例,目前全国已建成“i-摄影”、“i-书法”、“i-创意”、“i-数码”等多个网下体验实验室,并积极开展各种体验学习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有力促进了基于网络的体验学习的开展。

  2.基于实践基地的社会体验方式

  社区教育的属性告诉我们,社区教育首先从属于教育,其次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社区教育是具有社区属性的教育活动,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教育系统。从社区教育内容来看,社区教育不仅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还包括利用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体场所获得知识的非正式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学校型的,也可以是活动型的;可以是组织型的,也可以是自发型的。社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学到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强市民的归属感等作用。鉴于此,依托社区学校或其它社区教育机构,是难以适应社区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在社区教育中开展体验学习,就是要把教育的重心转向社会,以社会资源为载体,建立体验学习可及的实践基地。这是社区教育的又一个广阔天地,也是社区教育未来拓展的主要方向。

  这里所说的实践基地,也叫社会体验基地,是指以社会已有的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为社区教育提供学习服务的场所或场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地文化、体育等设施发展迅速,这些都是社区教育可整合的资源。关键是如何把文化、体育资源变成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必须认识到,大部分文化、体育资源本身并不姓“教”,建立体验基地的主要问题还是资源整合不力,造成实践基地发展缓慢;在已建立的实践基地中,体验学习的功能还不强,有的基地还不具备很好的体验条件;同时,实践基地与市民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体验学习的效果。因此,把文化、体育资源转换成社区教育实践基地,远不如挂一块实践基地牌子那么简单。

  鉴于社区教育实践基地还处于初创期,所以从管理上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和完善综合利用这些资源的协调机制;从功能完善上,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些资源的教育功能,如加强课程开发,创设体验情景;从队伍建设上,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为市民体验学习服务的能力。同时,在组织体验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增强体验学习的趣味性,加强体验学习的反思与总结环节,提升体验者的认知水平。2013年,上海市教委通过与文化、艺术、科普等部门的合作,建立了8个首批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实践)基地,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要真正发挥体验学习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基于实训基地的培训体验方式

  在社区教育中,既有文化休闲类的学习,也不乏技能类的学习。不管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还是需要从事某种职业,市民参加技能类学习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此类学习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实践条件,如实践场所、师资等,通过现场培训来获得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就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来看,这类学习更多是需要得到相关生产单位支持的。所谓培训体验,其实是培训的一种策略,也叫体验式培训,“是指个人首先通过参与某项活动得到初步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13)这与一般的培训有一定差别,培训不等同于体验,但培训中可以有体验、培训中需要有体验。开展培训体验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

  在这里,实训基地也叫培训体验基地,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可供体验的企业生产车间、营业场所、园艺场、农业园区等生产经营场所,也指教育部门建立的教学实训场地等等。近年来,为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了一批社区教育实训基地,并形成了一定雏形,如基于服装加工车间的制衣体验基地、基于营业餐厅的烹饪体验基地、基于现代农业园的蔬菜种植体验基地等等。目前,社区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呈现多元模式,如政府资助下的校企合作形成的实训基地,或由社区教育部门投资建立的公共实训基地,或者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性实训基地等等。总体上来说,社区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尚在探索之中,而且数量不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培训体验学习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区教育方式,既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也要进行培训体验教学实践的探索。从运行机制来看,培训体验学习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同时也需要进行多模式教学研究,如市场化运作方式及引进民间资本方式等问题的研究,形成多方合作共赢机制,从而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激活社区教育体验学习的活力。从完善教学管理来看,需要从培训课程、媒体建设等方面进一步进行规范,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形成一批具有社区教育归宿感的、能适应社区教育培训体验工作的实训指导教师。从加强培训体验过程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体验课程设计,注重体验方式创新,加强体验效果评价等等,从而进一步扩大培训体验的成效。

  作者简介:宋亦芳(1959—),男,广东蕉岭人,上海开放大学长宁分校副校长,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管理。

  注释

  ①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②(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48.

  ③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④李坤崇.综合活动学习领域教材教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256.

  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⑥叶忠海,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

  ⑦李湘,袁志芬.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⑧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⑨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⑩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1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12)张少刚.i-实验:社区教育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

  (13)李华军,刘芳.体验式培训初探[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