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社区教育价值观:关注人的心灵和谐

作者:李士杰、王艳霞   来源: 成人教育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7日

  内容提要:社区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导向的多元化、大众化、个性化、人性化,比其它教育更具开放性、终身性和便民性。其核心价值在使人的心灵和谐美好,人的环境充分优化,人的发展得到满足,人的生活持久向善,其中,关注人的心灵和谐是社区教育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社区教育 人的发展 心灵和谐

 

  社区教育强调多元、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崇尚创新、追求发展的理念及其人性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品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既遵循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现实,又坚持人的发展与和谐幸福主题。

  一、对现代社区教育实践的观察与审视

  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社区教育实践样态进行考量,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成就,主要表现是:

  首先,政府的重视推动了社区教育快速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践,它承载着国家、政府、社会和人民的教育理想,那就是通过社区教育的实施,使社区各类群体能够超越自我、认同社会、开拓进取、创造文明、和谐相处、美好生活。基于此,作为大众教育的重要成分和政府作为于民的重要实践,社区教育得到前所未有认同并蓬勃开展起来。我国社区教育开展较早的京津沪和沿海地区等大城市,因为政府的超前意识、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广泛传播和有力的推进措施,成为社区教育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入的关键。在政府重视和推动下,他们明确了社区教育目标,确立了社区教育机构,组建了社区教育队伍,出台了社区教育政策,推动了全民参与学习、不断学习的热情和实践。进入本世纪以来,社区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一些极富特色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开始形成,出现了如“四点半”学校、网络虚拟社区、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居民学习中心、老年大学、街道中心校、企业社区学校等社区教育实施载体,昭示出社区教育显著的生命活力。

  其次,民众的需要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综观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如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健康保健活动、体育运动活动,皆以体现大众闲暇生活和文体爱好为主要内容,契合社区居民的居家生活、年龄特征和个性需要,特别是为老年群体提供了社交、学习和锻炼的环境,为晚年生活增添了新鲜活力。因此,社区教育已经成为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构建人的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区居民参政议政、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但是,深入观察、剖析当前的社区教育,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索的更为深层面的题意。譬如,关于社区教育目的性的理解,其出发点和归宿更应该考虑居民的权利和愿望,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把不断学习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教育必须关注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提升。

  二、关注人的心灵和谐是社区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的心灵和谐是以完美教育作为重要基础的。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本性越发占据显著位置,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公民越来越多地把发展教育、参与教育、完善自我作为一种追求和信仰,他们人人愿意接受教育,并为了子孙后代、国家强盛和生活幸福而发展教育。比如美国,影响其形成先进的教育制度、多元的教育格局原因很多,但最深层次的因素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务实的教育实践。“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或是写在书上或文件上纸上的东西,而是被美国政府、政党、全社会所有民众所接受和所遵循的教育理念,是深入到几乎所有人脑海中的东西,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和实践性的特点。”[1]因此,美国公民都能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维护教育法规与制度,特别是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和发展成年继续教育方面的灵活制度,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成熟,也确证了历届政府与国民坚定不移的教育信仰和信念。

  尽管教育具有阶级属性,但无论哪个国家,都把提高全民素质、扩大教育的受众范围作为战略性的国家工程,而无论哪种教育,始终围绕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作为其中目标。然而,自从社区教育诞生以来,则始终把人文关怀作为自身使命,且把关注人的心灵和谐作为其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而已。其实,从大教育观及其教育使命和功能来看,一切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社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合理分工中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其共性也不例外。但是,就其个性品质而言,它更具有现实生活教育属性,也更能体现亲民教育理念,也就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与人的心灵和谐与健康发展有着必然联系。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一是国际化冲破了文化藩篱,形成各个领域不断发展、交融、接纳、扬弃与碰撞的局面,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同化与顺应人们思想意识。二是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导致个体面临生活与生产方式甚至是观念上的转变,因而从客观上促进了个体自我完善与提高的内在学习需求。三是人们参政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等思想意识的不断增强,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维护自身权益和环境安全的责任感,自觉卷入学习实践的个体、家庭、班组、团队、组织越来越多。四是老年群体成为社区教育关注的重要群体,老龄人的健康、保健、养老、精神、文化、教育等工作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的理想需要通过文化教育逐步得到实现。五是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中等发达现象”,如网络犯罪、贪污腐败、权钱交易、见利忘义、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疏于管理等等,又无不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各种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领域形成合力,加强教育,正确引导,综合治理。

  社区教育是最贴近社区居民的大众生活教育,把解决社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发展、精神需求以及各类矛盾和问题纳入到社区教育的细微深处,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文情怀,关注人的心灵和谐与美好生活,使社区居民生活在幸福、安宁、闲适、自在、博雅的人文生态环境中,使其对社区产生深厚的归属感、满足感和认同感,既是社区教育的神圣使命,又是社区教育的最高价值,也是社区教育的美好归宿。

  三、社区教育如何走近人的心灵需要

  我国社区教育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理念传播、理论研究、实践推广、功能拓展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尽管如此,其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发展不平衡、制度不完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调、参与率低等诸多问题。我国社区教育学者陈乃林先生认为:“社区教育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惠及于民的路子。”具体来说,一是社区教育要科学发展,即综合的、全面的、全体的、终身的、各具特色的发展。二是社区教育发展要向深层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这需要加强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和制度建设,转变管理理念与方式,引导社区教育向系列化、集群化、项目化、纵深化发展。三是社区教育要创新发展,“重点凸显社区教育本土化和草根化、群众性和自主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生活性和鲜活性等特点”。四是社区教育要持续发展,既要符合居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从根本上建立一种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机制,以此支撑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五是社区教育发展要惠及民生,这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社区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居民的满意度才是衡量社区教育质量的标准,“把政府主导和居民主体,把参与教育和享受教育结合起来,如此才能让社区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让居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2]所以,社区教育要走进人的心灵需要,就应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第一,社区教育要关注居民的“幸福指数”提升,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这些弱势群体按年龄划分是指社区的儿童、妇女、老人群体;按职业划分是指无业者、务工人员以及特殊群体等;按收入划分是指劳保人员、低收入人员。这些弱势群体是否能够在总体收入、教育年限、个人寿命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只有他们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思想教育、人文精神提高了,社会才更加富有活力,才更加稳固基础。

  第二,社区教育要关注居民的“公民素质”提升,特别是关注人的完美社会化。社区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有别于那些“精英式教育”、“常春藤教育”、“象牙塔教育”过分关注教育的阶级性、差别性、人才性,而是更突出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以造就国际化、社会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合格公民,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工作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三,社区教育要关注居民的“快乐指数”提升,特别是关注人的内心和谐。联合国全球性快乐指数调查,结果是:全世界快乐指数最高的,不是最发达的美国,也不是自然环境最好的欧洲,而是一个经济很落后、生活很原始的太平洋岛国。快乐的根本来自内心和谐,而内心和谐来自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生态和谐、家庭和谐、身体和谐与需要和谐。因此,社区教育要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构建国家政策和个人需要相适应,政府发展的硬指标和人民的发展意愿相结合的价值体系,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建设、家庭生活建设和身心健康建设,构筑更积极、更尊严、更舒畅的生活氛围,提高居民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

  第四,社区教育要关注居民的“民主意识”提升,特别是关注政治民主进程。杜威曾从两个方面对教育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民主政治对教育具有依赖性;教育与民主社会特征相一致。[3]按照杜威的逻辑,既然民主政治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只能通过生活实践来达成,通过生活实践社会成员才能彼此交流,打通障碍,逐渐养成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和习惯,而教育则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因此,杜威认为:“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教育,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到发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任何社会团体所珍视的价值,其所欲实现的目标,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4]而社区教育更有利于教育对象卷入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参与到民主政治之中,因而更能发挥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作用,在提高居民思想政治觉悟,对人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的潜在滋养,组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推动民主政治与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作为。

  总之,社区教育在发展理念和实践形式上完全能够体现关注个体、发展社会的要求,完全能够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情况,采取不拘一格的形式,满足千差万别的需要,从而增强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情趣和能量。党的十八大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使社区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或者说肩负着更为现实和长远的社会使命。因此,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心理需要,融入和谐的人文情怀,是社区教育走向成熟和理性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李士杰(1959-),男,河北安平人,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学;王艳霞(1965-),女,河北景县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学等。

  参考文献:

  [1]张国骥.美国教育理念之探析——赴美考察笔记[J].湖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59.

  [2]陈乃林.社区教育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成才与就业,2010,(9)23.

  [3]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9.

  [4][美]杜威.今日世界中的民族与教育.转引自马凤岐著.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