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

作者:杜瑛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2日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2015年11月在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提出了“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总体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新时代,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的终身学习体系。

然而,当前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还处于破冰阶段,教育内部、教育与行业之间长期存在不融通和不衔接等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以选拔为目的的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基本机制,束缚了多样化人才的成长发展;高中与大学之间缺乏多元的交流合作渠道,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连续性方面明显脱节;教学管理制度的障碍和资源保障的缺位阻碍着弹性学制的真正落实,不利于大学生与职业生活的衔接;不同层次、类型高校间学分互认难度大,转学存在困难;教育与行业、学历与非学历、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缺乏有效的转换通道;现行教育体系在教育对象的覆盖面上仍有局限,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方面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度,导致社会资源开放的持续性、广泛性受到限制,资源利用率不高。

新时代建立便利、多元的终身学习体系迫切需要新思路、新机制和新策略,需要合理的政策、规划以及有效的制度安排。

建立促进学生可持续成长的、衔接融通的育人制度体系

教育系统中各个阶段的沟通与衔接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当下应拓展和完善各级教育的衔接机制,使衔接机制从选拔为主转变为共生。

建立中小学和大学创新人才培育和成长的共育联盟机制。建立和完善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奠定创新人才培育与成长的体制性基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强化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建立创新素养培育跨校选修和学生共育的联盟机制,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价制度和直升通道,实现连续培养。鼓励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及社会名家到高中兼职任教。发展中国自己的大学先修课程,扩大和普及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各种活动形式。

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多种渠道。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全面畅通和丰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衔接通道,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渠道的多样化。

为特殊需求学生多途径成才搭建平台和桥梁。搭建特殊需求学生求学和深造的渠道与平台,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和服务。

改革和完善与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改革和完善与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路,亦需要合理规划。

完善实施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配套制度。201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探索高中后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习者自主选课。探索建立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高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按学分收费等各项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配套制度的不断完善,也需要社会的接纳。高校要从学制规定、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延期毕业等方面变革目前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对学校的学习资源和生活资源重新进行配置,使教学管理服务主动接受学生的自主选择。例如,教务处要增加选课指导;财务处要在学分基础上进行收费,后勤处或宿舍管理科要完善在个人需求基础上的住房申请和收费制,派遣部门要变学年或学期派遣制为全年任意派遣制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弹性控制毕业时间提供便利,为学生创新创业、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制度保障,形成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学习边就业等多种方式同步发展的格局,满足多样化人才终身发展的成长需求。

实施便捷、灵活的转学、转专业制度,允许学生跨校选课并承认学分。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转学、转专业机制,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同一高校内灵活地转换学科和专业,给学生更多的发展选择权。以课程为基础,建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之间课程互认和学分累积转换机制,使学习者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学校获得的学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得到认定、转换和累积,扩大学生对课程及学习路径和方式的选择,增强学习的个性化和选择性,满足个人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多样的发展需求。

以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为核心,开发终身学习支持工具

实现终身学习离不开合作,其重要举措就是以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为核心,开发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支持工具。

多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国家资历框架”是用以整理和编排、规范和认可整个国家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类型资历,如学历、学位、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等的结构或体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我国应以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为核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体系,搭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转换平台,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使各种资格具备相应的能力标准,并且可以在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学习机构间转移,以此作为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实施终身学习战略的重要举措。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本质上是国家层面的一种制度创新和宏观政策工具,需要教育、经济、劳工和社会事务等相关部门积极参加,可考虑在国家层面建立综合协调管理部门,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联合行业、企业及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国家资历框架的研究、开发、设计、实施、质量评估和监控。

以学分银行为载体,搭建终身学习的支撑和服务平台。建设国家学分银行体系,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及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搭建高等教育学分存储、认定和转换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支撑和服务环境。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如实记录、存储学习者在不同高等学校、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为高等学校认定学分提供基本依据,并为公民构建一个无障碍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学习成果可以携带和累积的终身学习体系,从而推动全社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建立覆盖各类人群、满足多元需求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对于终身学习而言,搭建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覆盖各类人群、满足多元需求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这是客观要求。

建立相关利益者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全社会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平台,推动全社会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学校、社区和社会等共同育人的教育生态。培育多元主体,推进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参与、服务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场所,扩大社区学习资源供给,满足国民多元的闲暇兴趣爱好驱动的学习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专项投入、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扩大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全民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制度,为有效引导和满足各类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建立面向各类人群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鼓励高校、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各类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适应各类人群的职前、职中和职后多层次教育和培训体系。积极发展工作场所的学习,支持高校开展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培训,畅通多元和弹性的学习途径,为在职人员提供促进职业发展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回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环境的挑战。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城乡待就业人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困难群体,为他们设计和提供多样化教育与培训项目,保障他们有获得高质量教育、学习的途径和机会,为他们获得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提供服务。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