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 让学习全过程都快乐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学习的结果是快乐的。许多人这样认为。南京市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却偏偏要让学习全过程都快乐,真正像古人说的“寓教于乐”。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南京市的实践是:致力于载体的创新。正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如今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斑斓色块的吸引下,正快乐地融入学习型城市的油画长卷。
“学习节”——知识营养滋润学习兴趣提升
去年9月1日,南京市鼓楼、夫子庙、朝天宫等10多个市民广场以及溧水、高淳县城,彩门林立,人声沸腾,金陵古城的学习热情被南京首届“学习节”激发得强过了火辣辣的日头。
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学习节,既是南京市的创造,也是对传统的继承。早在1940年,中共中央就把每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日作为学习节,在这一天表彰先进,推动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
南京首届学习节打上了新时代的印记:
鼓楼广场主会场聚集了上千市民观看5个学习型家庭的现场表演;百米长的“我读书我充实,我学习我快乐”书市前人头攒动;
12个区县分会场在举办应用科技知识成果展览、学电脑咨询等活动,并现场发放借书证,引得人流如织如潮;
南京博物院、金陵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梅园新村纪念馆、夫子庙大成殿、各区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全天免费开放,30多万市民前往参观学习,人数是平时的10倍;
影视百花园免费放映2场科教电影,剧场座无虚席,许多市民站着观看;
更多的市民坐在家里,收看《健康人生知识讲座》、《如何使儿童健康成长》、《自我教育与个人成功》等电视讲座……
南京人快乐地度过了饱餐知识的一天,知识的营养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习兴趣的提升。
“社区讲坛”——面对面讲授
好懂好记好玩
“北极星为何总是指向北方?”“熊院士,什么是光年?”……假期里,南京兰园街道的“娃娃科学院”来了中科院的大院士熊大闰开讲天文学知识讲座。孩子们叽叽喳喳争相提问,熊院士耐心细致一一作答。
兰园街道利用辖区内省市气象台、天文台、农科院、土壤研究所的智力资源,去年下半年以来,每月邀请一位专家教授进社区开设天文、航海、地质、气象等科普讲座,居民每月都翘首企盼这一天。
记者看到一份玄武区去年9月份以来的讲坛一览表,8个街道近40场讲坛各具辖区资源特色:新街口街道文化资源丰厚,就请金陵图书馆主任开设“书中取乐”读书讲座,请省美术馆教授讲授美学原理和美术基础知识,请东大文学院教授开讲知识经济讲座;城乡结合部的孝陵卫街道请区内省农科院教授开设村民讲座,讲授养殖技术;流动人口集聚的红山街道请法律专家开设法律讲座……每场都提前发布信息,向全市开放。场场爆满,场场赢得满堂彩。 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说,在南京,讲坛文化很为市民们乐意接受,除了收看、阅读市级媒体定期播出、刊登的《金陵讲坛》、《周末讲坛》,参与市属文化场馆每周免费开设的各类讲座外,区县和社区的讲坛最受市民欢迎。舆情调查,市民普遍反映,社区内这种面对面的讲授、交流、答疑,好懂,好记,还好玩。今年春节7天长假,全市就有35场学习活动,50多万市民直接参与。
“快乐20分钟”——欢声笑语中日积月累
晚饭后,戴着小博士帽的孙子对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小博士课堂开课啦!先复习上堂课的会话:‘I love you,papa!’请爸爸同学为大家演示。”爸爸站起来对着爷爷,一字一顿地说:“阿要辣油啊,爸爸?”爷爷急忙摆手:“我肠胃不好,不能吃辣。”小博士忍俊不禁:“只能打75分,仔细听我发音。”……
这是南京市妇联去年9月份征集的“快乐20分钟家庭学习方案集锦”中的一个场景,已经开始推广。去年10月全国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在宁召开,先行实施这套方案的家庭演示后,引起与会代表浓厚兴趣,年底应邀参加了艺术节闭幕及颁奖晚会的演出。
“Welcome to nanjing!”出租车司机一句英语欢迎词,引得中美文化交流中心教授、美国的戴博先生大发感慨:“百万市民学外语,南京开放的步伐更快了,热情更高了。”
走进市级机关,稍稍留神,会发现门口黑板上每天换上一句新英语;漫步各社区,会发现每到周末,卷着舌头说话的人多起来,一些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与市民们一起会话、说笑,这样的“英语角”、“英语俱乐部”南京有近百个;南京市组织的“今天外国朋友到我家”、“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演唱大赛”,报名参与者应接不暇……
“学习是少年人的启蒙老师,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是老年人的终身伴侣”,“学习是人生最好的补品”……南京市总工会在全市征集学习格言,精品荟萃。
南京人正乘着绚丽多彩的载体快乐地实践着这些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