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北京朝阳区:社区教育,点亮精彩人生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活到老学到老

  “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

  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

  堪回首,十年往事。”

  在南磨房社区教育中心二楼音乐教室里,和着老师悠扬的手风琴,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拿着乐谱满怀深情地演唱赵朴初写给老师的歌曲《金缕衣》。有人打着节拍,有人极目远眺,大家沉浸在音符的律动中。

  每周一上午9点,家住潘家园的韩阿姨会准时从家出发,倒两趟公交车到南磨房社区教育中心上张嘉民老师的音乐语言课。

  “已经形成习惯了,小时候就对唱歌感兴趣,那时候没有条件,后来工作了又没有时间,现在好了,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好的老师让我们老年人重拾快乐,我们真切感受到夕阳无限好。”韩阿姨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这个音乐班有40个人,他们大多住在附近的社区,有的是为了填补退休后无聊的生活,有的是为了弥补年轻时没学音乐的遗憾。

  韩阿姨给记者看了一张社区教育中心的课程表,从周一到周五,摄影、音乐、计算机、书法等不同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我的很多老伙计都在这里学习,我们这叫活到老、学到老。”

  据了解,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是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该区有城市也有农村,包括43个街道(乡),532个社区(村),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据统计,在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21%,老年人口数量多、结构多元、需求多样。

  为了使朝阳区老年教育发展步伐跟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早在2011年,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就落户朝阳,与朝阳区通力合作,共同开展老年教育工作。

  在此基础上,朝阳区系统设计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幸福养老大课堂进社区活动,建立了覆盖全区的201个网络教学基地,年均服务老年人近20万人次。

  前一阵,韩阿姨从社区教育中心领了两本书,分别是《退休老年教育》、《生命金辉》。“拿到这两本书,心里暖和和的,以前我们都觉得退休了,就不被重视了,现在发现通过学习,还可以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

  因需而设逐人而动

  朝阳区社区学院老师孙国华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次到建筑工地授课的场景,农民工朋友为了上她的培训课,饭没顾上吃就跑回去换上了干净的衣服;没有椅子,他们就有序地坐在地上的横木条上;讲课的时候,有的农民工还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除了老年教育,流动人口、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也是朝阳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点对象。针对流动人口的就业特点,朝阳区利用职业教育资源,每年开展近10万人次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编辑出版《新市民教材》,年均举办100场安全常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讲座,同时积极开展外籍人员教育服务,出版了《外国人生活在北京》系列教材,在麦子店街道等外籍人员聚集地区开办汉语文化课堂,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家庭教育方面,设立了“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区级家长委员会,依托学校和街乡家庭指导站,开办家长课堂,每年开展百场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将未成年人教育从学校延伸至社区,指导全区各社区(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创建了青少年快乐假期社区行、中华传统才艺大赛、老少同台共享汉语文化等活动品牌。

  社区中的志愿者们

  聊起朝阳社区教育,不得不说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游走于朝阳区的大街小巷,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原来有着不同的工作和生活,而现在,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

  跟韩阿姨聊天时发现,她之所以每周不间断、风雨无阻到南磨房社区教育中心学习音乐,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音乐老师张嘉民。“张老师不光教我们音乐技巧,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传递出很多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我一节课也不想落。”

  韩阿姨口中的张嘉民,本来是朝阳教研中心职成教研室的教研员,但他却不喜欢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忙着到处推广他自己所创立的“音乐语言”。

  在张嘉民看来,音乐是另一种阅读的语言,“学习音乐不但是一种欣赏和娱乐,更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这种语言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现实,让人更平和。”

  记者采访当天,张老师正给学员们讲解《金缕衣》的创作背景,他说:“我们能从这首歌中感受教师的精神力量,也能从其他音乐中感受优雅与恬静,这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张嘉民现在有两个固定的社区教学点,每周都要去上课。每次上课两个小时,报酬只有60元,但张嘉民却乐此不疲。“因为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我能给更多人带来快乐。”

  韩阿姨说,这两年跟张老师上音乐课,感觉越活越带劲了,“也越来越有气质了。”

  在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社区有一处社区居民常来常往的地方———“老焦剪纸屋”,在这间小屋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其中一幅长2008厘米的奥运剪纸长卷尤为引人注目,长卷上贴满了祥云火炬、“中国印”、“鸟巢”、福娃等充满奥运元素的剪纸作品。这是“老焦剪纸屋”的开创者——焦文俊老人带领大家创作的。

  今年84岁的焦老离休前是一名局级干部,有着10年的军旅生涯。2001年,焦老的申奥剪纸作品“鲤鱼跳龙门”在区里获奖,从此大家都知道了焦老有一手“绝活儿”。

  “当时,街道搞了几次民间艺术表演,我也参加了,结果很多人围着看,不管我随便剪个什么东西都马上被抢走,还有人提出要学这个,看到大家对剪纸这么感兴趣,我才萌生了教这手艺的念头。”焦老说。

  最近几年,焦老剪纸授课范围更广了,身边多位剪纸朋友也开始投身社区教育,从“老焦剪纸屋”走向四面八方的社区。

  在朝阳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科中,类似张嘉民、焦文俊这样的志愿者有上万人,这里面有招募来的,也有通过“种子工程”培育的社区教育骨干志愿者。

  “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志愿者,他们中有的是法律界精英,有的是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有的是医学领域的专家,还有在生活小技能方面表现突出的居民……他们都愿意来义务执教。”朝阳区教委社区教育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通过大数据建立一批志愿者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随时调动有需求针对性

  的志愿者。”

  指尖上的学习

  家住朝阳区的公司职员王欣刚刚怀孕3个月,自从在朝阳妇幼保健院建档后,每周都能收到针对她怀孕周数的注意事项和温馨提示短信,比如“怀孕13周,宝宝开始感受声音了。宝宝能通过皮肤的震动感受器来‘听’声音……孕妈妈要保持心态平和,尽量不要进入拥挤的人群或四处奔波,同时,要多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等等。王欣说:“很有用,我基本都是按照短信里的提示改变食谱和生活作息。”

  王欣同事张然的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她能定期收到0—6岁儿童早期教育的短信。这是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的“0—6岁儿童社区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和“孕期(准父母)信息指导服务”。

  “孩子不肯吃蔬菜怎么办”、“孩子考试焦虑怎么办?”……不久前,“朝教E社区”微信公众平台一上线就受到年轻家长的热烈欢迎。“以前有一些育儿困惑,只能干着急。现在微信把一些家教的科学知识、社区信息、生活提醒等事务信息,通过微信平台来发布,年轻家长很受益。”朝阳区社区教育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朝教E社区”微信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关注,通过社区微信每天发送的各项信息及时了解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什么时候有讲座、哪里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一对一的微信推广,许多年轻人不仅为家人传递信息,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

  “平常社区里都是一群老人在家,年轻人在外工作,对社区事关心甚少,而开通微信平台,年轻人群增加了,就算在外上班,动一动手指也可以随时掌握家里的大事小情,将年轻人囊括在内,不仅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而且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朝阳区社区教育科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