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苏州木渎镇走出一条别有新意发展社区教育之路

作者:赵建春、缪志聪、陈琴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7日

  王兴根是苏州市木渎镇的一位农民企业家,这几年他不断把自己的员工送到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木渎社区教育中心接受专业培训。他说:“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员工的作业水平提高了,我们工厂也申请了上百项国家专利,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木渎,这个美丽的姑苏第一水镇,正精心打造社区教育的“四全”格局,将教育的触角伸向全镇,贯穿人生的全过程。“让社区教育的力量直达人的内心,木渎走出了一条别有新意的发展性社区教育之路。”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乃林如此评价。

  打造“15分钟学习圈”

  家住木渎镇青年城的陆先生是一名读书爱好者,上学时就是图书馆的常客,但工作之后却很少去图书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小区离市里的图书馆很远。

  但现在陆先生又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我们金山浜社区就有一个小型图书馆,从我家过去,走几分钟就到。”陆先生说。

  这就是木渎镇为方便市民学习而竭力打造的“15分钟学习圈”。从2005年开始,木渎镇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每年列入镇财政预算以人均1元的标准核拨。目前,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已达到总人口人均10元,远超过镇政府原先计划投入的人均标准。政府还配套出台了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鼓励人人参与学习。

  如今,社区学校、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已经实现了“五个100%”,即全镇各村、社区100%建有市民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场所、市民图书室和青少年校外辅导站,市民们从家步行15分钟以内的路程就能到达上述任何一个目的地。

  “我们以社区教育为载体,成立了由镇党委、政府为领导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的推进机构,把社区教育纳入事业发展规划。” 社区教育中心负责人蒋根兴介绍说,目前木渎镇社区教育中心已成功打造出“木渎镇万名市民读书月活动”、“木渎镇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木渎镇市民终身学习网”三大社区教育品牌,有力支撑起“15分钟学习圈”。

  教师挂钩走进大街小巷

  木渎镇常住户籍人口8万多,外来人口却达27万,社区教育任重道远。要破解这个难题,蒋根兴跟他的团队想到一个办法——重心下移,社区教育中心教师挂钩村、居委会,每人负责两个或以上的村、社区的联络指导工作,把学习的根扎下去。

  这成了所有工作开展的切入口。木渎镇的教师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村民家中,直接带动村、社区的学习活动。几年下来,从以往的简单应付,到现在主动联系挂钩教师,居委会的态度实现了大转变,各类学习活动开展得十分红火。

  陆继祖是木渎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一名普通教师,负责和五峰村挂钩。五峰村地处木渎西北,交通不便,因此这里很少举行社区活动,居民对社区的概念也知之甚少。

  当陆继祖初次与村委联系时,他们都说自己很忙,但陆继祖并没有放弃,一次次前往五峰村做工作。久而久之,居民们走出了相对闭塞的状况,积极投入到社区教育互动中去。五峰村2012年开展的“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打造和谐美好家园”主题活动,被苏州市阅读节组委会评为“读书节优秀主题活动”。

  目前,木渎镇社区教育中心除了专职教师外,又组建了一支由30名大学讲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成立了一支热心社区教育、成员广泛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目前这支队伍有5598人。这支庞大的教师队伍,利用业余时间,足迹遍布全镇,真正成为社区教育的领路人。

  木渎人实现终身学习

  木渎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再教育的“大餐”呈了上来,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为社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为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水平,木渎镇提供了数控、计算机、家政等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蒋根兴说。木渎率先实践的农民工再教育课题,是江苏省“十一五”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为数不多涉及农民工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年培训量逾5万人次。

  “社区教育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百姓谋幸福,发展社区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木渎镇党委书记戈福林说。如今,社区教育已经全面布点,深入到每个层面,贯穿人生全过程。外来务工人员有计算机培训,农民有农业专项培训,在职人员有岗位技能培训,残疾人还有绒线编织培训等。青少年有校外辅导站,老人有老年大学。据悉,木渎各市民学校平均校园使用面积已达13046平方米。

  每年的“万名市民读书月”活动都让市民们津津乐道,木渎镇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活动内容包括专题教育讲座、征文比赛、网上学习等。市民的参与率逐年提高,在2012年超过95万人次,活动时间由开始的1个月延长到8个月,规模空前,在乡镇级市民读书活动中属全国首例。“人人读书、终身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如花香一样弥漫大街小巷,飘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