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政府搭台助企业精准揽才 吴江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来源: 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2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吴江。

  曾经,靠着区位和经济的优势,吴江吸引着大量外来人力资源到这里工作和生活。这些人,也支撑起吴江以电子信息、化纤纺织、光电缆为代表的生产制造业快速发展。但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上升,产业梯度转移,吴江的人力资源市场遇到一些新情况,不少企业甚至出现了短期的招工难。

  转型升级、“两聚一高”,人才是重要支撑。如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各类中高端人才输送的长期渠道,打造吴江人才引进新模式?

  今年4月7日,已连续举办3年的吴江校企合作洽谈会再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3所本科和职业院校与100家吴江企业到场参会,以“现场设展+互动交流+实地参访”的形式开展深度对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的同时,为吴江“先进制造业强区,现代服务业兴区”提供充足人力资源支撑。

  建立人才输送长期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位于吴江开发区的绿控传动,是一家成立仅有6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汽车AMT 自动变速箱、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总成、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的研发与制造。

  企业刚投产那年,年销售收入只有5000万元。想要“走出去”招才引智,却受限于自身的实力与知名度,高校不重视,学生不关注。

  正当老板发愁的时候,他们搭上了吴江“名校优生”引才工程的顺风车。在这里,有很多像绿控一样的中小企业,大家共同打着“乐居吴江、乐业吴江”的品牌组团招聘,档次提高了,成功率更是节节攀升。而且,每次赴外招聘前,吴江人社部门还征求企业的意向地区和岗位类型,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如今,年轻的绿控已集聚清华北大学子逾10人,哈工大优秀毕业生逾20人,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有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企业年年有新突破,创新研发的客车AMT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自主开发的新能源客车混合动力系统总成还打破了国外垄断。   去年,绿控年销售收 入超4亿元。 与绿控有着相似发展轨迹的,还有成立于2001年的博众精工。这家从事自动化设备研发和制造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已拥有7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发工程师,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29%。 “经济新常态,无论传统产业转型还是新兴产业崛起,都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吴江区人社局局长沈震松说,相较于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吴江本地市场能够提供的人力资源相对有限。如果靠企业“单枪匹马”外出招聘,不能形成足够吸引力,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举办大型招聘会和网络招聘,吴江的就业形象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推广。 为此,作为地方人社部门,必须想尽办法搭建招才引智平台,帮助企业建立各类中高端人才输送的长期渠道,从根本上保障吴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支持和推动吴江人才强区战略。

  “走出去”更要“请进来”,在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无缝对接

  抱团“走出去”,是吴江人社部门帮助企业打通外省人力资源市场的第一弹。

  近年来,吴江先后组织企业赴河南、安徽、山东等劳务大省,以及甘肃、湖北、湖南等长期合作地区参加招聘活动,并明确每条路线的参会规模、专业需求、岗位待遇,加强外出招聘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急需大量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但吴江本地愿意从事一线蓝领的很少。”在中达电子人力资源负责人任大萍看来,吴江人社部门组团开展精准赴外招聘,既降低了招聘成本,又解决了企业渴求人才的燃眉之急,实现效益与效率的双赢。

  吴江的“名校优生”引才工程,足迹从省内名校走向了省外名校,包括武汉、哈尔滨,最远到了内蒙古,招聘采用“政府搭台、校企联姻、现场互动”的形式,让校企双方以及学生与企业之间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吴江还配套出台一大批诱人的人才资助、优惠政策,包括“名校优生”引才工程中提供的本硕博毕业生2万-5万元不等的就业资助金、社保个人缴纳部分全额返还、再教育学费补贴70%等,增强招才吸引力。

  “走出去”更要“引进来”。

  在吴江人社部门看来,校企合作如果放在本地,学校、学生见到的不仅是企业的简介和招聘人员,更能实地考察企业,增强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对接效率与成功率。

  吴江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新龙介绍,已成功举办8届的“全国名校吴江行”活动,吸引全国80%的“985”“211”名校来过吴江,平均每年40所高校和50家规上或科技型企业开展高层次人才合作对接,累计有超过3000名名校毕业生落户吴江。

  同时,吴江还通过校企合作洽谈会建立“产业对口、精准对接”“一校多企、一企多校”的职业技能人才对接新模式。吴江区就管中心主任施卫娟介绍,自2014年举办首届校企合作洽谈会以来,已累计帮助吴江企业对接职业院校451家。今年,洽谈会更首度开设区(镇)分会场,组织装备制造类企业与专业对口职业院校的精准对接。同时,结合吴江产业结构特征、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求信息,与对口院校签订“技能人才培养输送合作协议”,促成更多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让校企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无缝对接,才能更好地引进和培育高级人才和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吴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沈震松说。

  守好“责任田”精准留人,从招才源头入手打好“三张牌”

  招人不易,留人更难。

  事实上,相比于本地员工,外来人员的就业稳定性一直是企业头疼的问题,其中既有普通操作工也有企业花大力气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根据2016年末吴江开展的百家企业用工调查,企业离职人员中外来人员占比达到了97%,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外来人员自身就业观念导致缺乏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容易受待遇、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轻易跳槽,这点在普通操作工群体中较为普遍。二是部分企业用工环境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欠缺、人文关怀缺失、激励机制落后等。尤其是新生代求职者对于生活品质更为注重,地方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配套设施不足等都可能成为他们选择离开的直接原因。

  “抛开员工个人与企业的主观问题因素,作为人社部门如何守好‘责任田’?”沈震松说,帮助企业精准留人,吴江要从招才源头入手打好“三张牌”。

  首先,结合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及时组织同行业企业赴专业对口院校进行集中招聘,如纺织化纤企业重点对接化工类院校,装备制造行业重点对接工科类院校,急需高端人才的企业重点对接当地举办的高层次人才双选会等,通过“点对点”更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其次,对报名招聘企业提供的岗位类型和待遇条件进行明确区分,根据各地收入水平划定相应标准,规定只有达到标准线以上的企业才能参加该条线路的招聘活动,优先考虑劳动用工规范、工资待遇良好、配套设施齐全、企业文化氛围浓厚的优质企业。

  第三,将阶段性的赴外招聘升级为常态化、机制化的政企交流,通过与当地就业部门深化合作,引导企业主动融入当地人力资源市场,共享人才储备库。同时,进一步借助当地资源,加大吴江就业的宣传力度,更多地利用媒体和典型案例,在与吴江产业相匹配的地区和院校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推广“乐业吴江”的就业品牌。

  “政府搭台,校企合作,三方共赢,书写的是新时代下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佳作,谱写的是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乐章。”吴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吴江将进一步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从“供给侧”发力,转化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扶持,搭建供需平台,加快建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为吴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全力推进“两聚一高”提供强大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