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4日

   我们是在中央制定“十三五”规划的语境中来讨论当代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确切地说,是讨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那么,能否用“十三五”规划确立的新的发展理念来谋划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可行的。在舞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训练体系、创新思维等之外,应当提出集中体现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发展理念。笔者认为,“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就是一个具有上述内涵的发展理念。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也启发我们:第一,要做好中国发展的事,先要抓住重点区域发展的关键;第二,不同重点区域的发展,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着力点;第三,重点区域发展强调协同作战,同时也意味着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发展平台。立足于舞蹈高等教育来看,可以发现上述三大战略的发展理念中,长江经济带战略对于当代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具启示性,也最具现实性。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我国的舞蹈高等教育在近20年来得到迅猛扩张。2011年,“艺术学”由高等教育的一级学科提升为学科门类,笔者曾撰文指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域扩张”。毋庸讳言,包括舞蹈高等教育在内的“学域扩张”,大多是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甚至课程建设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披挂上阵”的。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的一些先期存在的舞蹈高校,其毕业生构成了“学域扩张”后舞蹈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主体;还有一些办学属地的知名演员和编导,在转岗教学后也先后到上述舞蹈高校进修。可见,“学域扩张”进程中的舞蹈高等教育,是一种“同质化”的繁衍,并且大多成为一种既有学科模式的“弱化形态”。这也是舞蹈高等教育目前较为普遍的状态。

  面对这种“先天不足”,舞蹈高教工作者也曾多方努力“建仓增持”:例如,研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探索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关注舞蹈编创的影响力,以此提升办学的品牌。当然,也有通过一些新课程的建设来“扩体增容”的。例如,中国民间舞加强对汉、藏、蒙、维、朝鲜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民间舞的课程建设;中国古典舞由“专有名词”向“一般概念”的开放并增容了敦煌舞、汉唐舞、昆舞以及处于进行时的川剧舞蹈等。更为重要的是,有些舞蹈高校已经关注到“学域扩张”后的“跨地域平台”建设,如今年在吉林延边举办的“全国区域少数民族朝、蒙、维、藏舞蹈精品课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就是一个关于舞蹈高等教育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的有益探索。鉴于该“研讨”明年将由内蒙古艺术学院承办并在呼和浩特举行,笔者还向该院副院长兼舞蹈学院院长赵林平建议,可以考虑将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建设研讨融入“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中。

  应当说,探索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对于探讨面向未来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十三五”规划提出“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中,所谓“绿色发展”是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主要体现为工业资本对人的资本化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任何资源都能统一被工业化大生产所处置,因而也要求自身所传播的信息是标准化的、可集成的。我们称这种标准化、集成化、传输规模化的教育模式为“制式教育”。生态文明因其根本内涵是多样性的可持续循环系统,教育界的学者们认为符合生态文明的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地化”的。

  相对于既往的“制式教育”来说,“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出具有“在地化”色彩,也具有一定整合性。首先体现在“区域整合”,这符合我国生态文明构成的内在机理,对于已然标准化、规模化的“制式教育”也需逐步、逐层地多样化和“在地化”。其次,该理念具有舞蹈文化建设“差异性”互补和“亲缘性”联通的双重意义。“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可在更高层面上与“黄河流域舞蹈文化”形成互补——以灵动互补于厚重,以飘逸互补于沉郁,以“杏花春雨江南”互补于“铁马冰河塞北”。再次,这个理念的提出,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进程、互联网生存中的舞蹈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舞蹈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现代舞化”,而是中国舞蹈文化的“现代性”建设,包括舞蹈文化“多样性”的系统化建设、舞蹈文化“在地化”的话语权建设和舞蹈文化“民族性”的时代感建设。

  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需从拓展既往舞蹈高等教育的“制式教育”入手。在既往“中国古典舞”的学科范畴内,应尊重多年来功能性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但可以组合训练的方式来丰富风格性训练。特别是在“长江流域舞蹈”视野内的昆曲舞蹈和川剧舞蹈已具备了这种现实性,并且昆曲舞蹈和川剧舞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成为建构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元素。在既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科范畴内,要特别注意这一学科范畴是指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不包括各民族的“古典舞”(如一些少数民族宗教仪轨中的舞蹈活动)。现在大量地将韩国传承的“宫廷舞”置入“中国民族民间舞”,不仅置入舞蹈教育而且纳入舞蹈赛事,说浅了是“文化误读”,说深了难免是“文化霸权”。对于这一学科范畴,长江流域的云南花灯和安徽花鼓灯都曾纳入舞蹈“制式教育”,这一区域汉族的苏南花鼓、赣南采茶也可拓展为教学组合。特别是这一区域的少数民族舞蹈,择其硕者应有云南的傣族、贵州的苗族和四川的彝族来构成“民族民间舞”训练组合的主要部分。今后还可有浙南畲族、湘西苗族、鄂西土家族、川西羌族以及云南彝、佤、白、纳西、哈尼等诸多少数民族的训练组合来丰富、充实。

  实际上,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还具有“一体三段”的特征:上游有重庆大都市加上云、贵、川,经济暂欠发达却是舞蹈文化的富矿;中游有湘、鄂、赣,其间的武汉大都市对于环洞庭湖、鄱阳湖的城市群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游有上海大都市加上江、浙、皖,尤其是构成“长三角”的江、浙、沪,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教育昌盛,应该在区域舞蹈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南京艺术学院具有艺术学学科门类下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更应利用优势资源发挥作用。作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笔者相信只要牢固树立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会认识到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这一理念的价值,以鼓励舞蹈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组成“共同体”去完善共识、完备格局、完成步骤、完美事业。

  (作者系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