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用书搭起来的台阶

作者:黄家双   来源: 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4日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偶尔看到了一本书,翻了几页会被吸引住,茶饭不思,欲罢不能,非要一口气读完而后快。茫茫书海,有可能你最爱的那本书就躺在某个地方,可惜却有缘无分,一直未曾谋面;或者在某个图书馆的书架前失之交臂;也有可能虽然相遇,但彼时你的阅历还不足以支撑你去欣赏那种气质和美,错失良机……

  当年在昆明的文林街上开了一家牛肉馆,老板为求轰动效应,别出心裁地给铺子取了个附庸风雅的名字——“潇湘馆”。吴宓老人家听说后大为恼火,认为这亵渎了他心中的林妹妹。于是提着手杖前去说服。说服不了,就用手杖在店里一顿乱砸,非逼得老板同意改名才肯罢休。想来吴老先生心中,那本《红楼梦》的分量也不亚于他的爱人吧。书本身,也确实具备不少只有“爱人”才有的特质。也许她可以解决你百思不得其解的诸多疑问,也许她像是一碗心灵鸡汤,在你失落时为你带来勇气,在你悲伤时给你带来慰藉;也许她像一扇门,只要轻轻开启,就会带你进入一片全新的天地。她虽然无法改变你生命的长度,却可拓展你生命的宽度,让你的眼界更加开阔,人生更加丰富。

  一本书从诞生开始,似乎就脱离了作者,成为了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她们有些系出名门,一开始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比如《红楼梦》《国富论》,让无数文人学者为之倾倒,甚至产生一门新的学问;有些天生丽质,秀外慧中,但是生逢乱世,不幸碰上了“焚书坑儒”之类的运动;有些禀赋不足,先天羸弱,很快就被时间淘汰。

  记得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借永泽之口表达了自己选书的原则——只读那些死后满三十年以上作家的作品。“我只能信任那类的书,倒不是说我不信任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读那些尚未经过岁月洗礼的东西。”

  我认识的一位爱书之人,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稻粱谋”的,指那些专业书籍或工具书,这是饭碗,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紧密相关,非看不可。另一类是为“艺谋”的,就是所看之书全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虽然前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细想想,从长期来看,似乎后者对于一个人成长影响更大一些。比如《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和稻盛和夫的《干法》等,读后会帮助人们形成健全的性格和正确的人生观,让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且对社会常怀感恩和回馈之心。

  牛顿说过,他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些,是因为他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想,他爬上巨人肩膀时所踩的一级级台阶,很多都是用书搭起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