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作者:欧阳   来源: 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8日

北方的冬天日渐寒冷,让平素共享单车代步的我多了一些地铁体验。前两天乘坐地铁,想起了见识广博之士的感触:说是某某国家地铁里都是读书之人——无论是站立等车,还是跟着车厢运动的人,几乎个个抱着书卷,而文化中心的祖国首都地铁里却几乎看不见有人读书……于是不自觉地多了一份窥探之心。

实地观察之下,结果人家说的还真是不谬:地铁车厢里大多数人都埋头手机,少数暂时没有拿着手机的人不是眯眼晕着,就是眼神游荡,还真是找不到一个“读书人”的模样。

然而,细查之下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我移动着“偷看”了十来个手机控,除一人在聊天、两人在游戏外,其余的都在认真阅读手机——绝大多数都是在看“字”,而影画观赏我以为也是阅读。所以,实际的情形是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在“读书”。既然如此,为何会有忧国忧民的智者妄言“没人读书”呢?

疑问也许不在阅读活动自身。现在,数字读物相伴移动媒体无处不在,根本不需要用旧式的书本来判断是否读书,也不能以此主观推断人们不爱读书。

事实上,就阅读而言,可以说我们处在从未有过的好时代,尽管有旧式阅读习惯的人认为,电子阅读难逃碎片化和趋向浅薄表层的倾向,然而,适应了数字阅读的新生代未必会同意。正因为如此,阅读,或者说读书吧,表面上看起来,可以说是一种广泛的、随处可见的现象。

当然,也确实有不少人缺乏阅读生活,但就移动端阅读而言,客观说罕有不阅读的人,至于所谓的碎片阅读,也就是那些松散的文章阅读,不是可以看作是在读文章合集吗?而影视剧的观看其实也可以视为“读书”,就如从前一部话剧、一部电影改变法律、改变生活方式那样,我们从影视剧中同样可以得到从经典书籍中发现、获得各类生活、人生启示那样的果实。

当下的问题是,坐在电视机前的人没有得到“经典”的熏染,反倒是被混乱、偏狭地胡编乱造所污染,而那些真切阅读的人,那些移动阅读已经植入生活的人,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

客观说,我以为人们感叹“不读书”不是指阅读的人稀少,那些没有人手持纸质图书的世俗影像,实质上仅是被拿来印证另一种深层现象的外在参照而已:广泛存在的阅读身影没有表达出“读书”本身的意义。别的不说,就读书人来讲,构建独立的判断、审视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操守等,这些最基本的、必须有的素质,在亿万级的移动阅读群类中存在吗?我以为,即便存在也只是沧海一粟,就像那些拿着手机阅读了海量网络小说的群体表现的那样: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阅读成为被重新塑造的人……

不是没有人阅读,而是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阅读,这不是阅读本身的事儿,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事儿。

没有追问,没有质疑,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是大是大非的事,俺不好乱说。不过就情趣层面来看,读书不仅需要闲暇的时间,还需要有悠闲的情绪,或者还有心情舒畅什么的,陶渊明絮叨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得有安居乐业之所的。

可惜啊,打小就被规训驱迫,不得不为了考试刻苦忘掉情趣的人,还会有心情“好读书”吗?进入社会被晋升、利益挟持,压抑住烦躁的住房念想,功利于权谋、职场技能、人情世故的脑子,还能感觉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吗?

坦白说,我觉得不容易有。我不太明白,人们为何会在疲惫之余的娱乐放松里也沉迷于那些乌七八糟的、杜撰的宫廷叙事里(玄幻修仙)——也许我在地铁中看到的、消磨时光娱乐自己的阅读者就是如此。我只是想,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全民阅读”的期许,而是应该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