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投入11.5亿元提升职工技能 3年拟培训50万人次
宁波市近日发布《宁波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3年内,该市将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1.5亿元,专门用于职业技能提升,力争3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50万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过31%。
宁波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市,企业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旨在为宁波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批优秀技能人才。
企业职工特别是受经贸摩擦影响的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简称两后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含未就业随军家属)、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和职业农民被列入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点培训对象。
企业、技工(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平台等都可以积极参与技能提升行动。企业与具有培训资质的院校(培训机构)合作,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培养的职工学徒和学生学徒,分别按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3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各类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的,培训补贴在现象标准基础上统一上调30%。
可以享受补贴上调30%的还不止以师带徒,对于一些重点群体,这次的技能提升行动中给出了特殊的“福利”。如文件中明确,受经贸摩擦影响困难企业的职工培训的补贴标准将上浮30%。同时,针对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两后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含未就业随军家属)、残疾人开展免费职业培训。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两后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成员,在培训期间还可获取每人每天40元的生活费补贴。
而为了确保培训的质量,让个人的培训资金和政府的培训补贴都实实在在花到刀刃上,本次的方案中加强了对培训质量和资金的监管。
在培训机构管理上,文件提出对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重点向具备资质、专业对口、管理规范、信誉优良的职业培训机构开放。同时,宁波市将逐步推行培训机构等级评价模式和淘汰机制,引入第三方对培训机构进行定期动态评估,制定发布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建立承担政府补贴机构“红黑榜”制度,列入“黑榜”名录的,实行约谈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