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黄琬钧 通讯员 李帆 图/记者 林铭鸿)最近,厦门老年大学迎来了2024年春季学期。老年学员们再度走进这个老年人思想教育的阵地、更新知识的课堂、展现才艺的窗口,追逐更充实的晚年生活。
让老年人焕发青春的同时,厦门老年大学也持续换新——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办学规模创历史新高;争取国家老年大学首个分部落户厦门;推动构建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教学网络;推动在全省率先出台老年教育地方性法规……
过去一年,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厦门老年大学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亮点1
坚持党建引领、政治建校
厦门老年大学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原则,不断擦亮学校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凝聚老年学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共识。
去年,厦门老年大学把主题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精心组织、抓深抓实,通过集中学习、党课教育、集体研学、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红色纪念馆等多种形式,不断深化学习。开展6次集中调研,召开8场座谈会,为学校发展谋求良策。以学促干,引导党员干部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学校在党建工作上持续发力,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三会一课”40多场次,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178人次。学校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评为“2023年度‘三比三争’实践活动先进支部”。
学校不断深化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思政教学与教学思政的有机结合,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老龄观等主题,加强对老年学员的政治引领。全年共举办15场思政讲座,参加学员1945人次。
亮点2
推动老年教育地方立法
学校积极推动在全省率先开展老年教育立法,协同有关部门参与老年教育法规起草与修改。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首部老年教育法规——《厦门经济特区老年教育规定》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4年3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厦门老年教育步入法治化轨道。
法规从厦门实际出发,把近年来厦门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固化提升,并突出为基层教学点提供法治保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例如,区、镇(街)要着力整合资源为基层教学点提供资源供给和场所支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探索文明实践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等。
亮点3
新校区一期建成投用
风雨连廊串联校区建筑,既遮风挡雨,又与中庭绿化辉映成景;可视化紧急求助系统遍布校园,公共视频搭载无感识别功能可分辨摔倒等动作……去年,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的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一期建成投用,这是一个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适老化、智能化、园林化的老年大学新校园。
新校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爱心厦门、爱心敬老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养老需求的重要民生工程。学校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项目从开工到启用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充分展现厦门重点工程建设的特区速度,已通过市优工程评审。目前,二期工程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学校的办学环境。
亮点4
争取国家老年大学首个分部落户厦门
学校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会同厦门开放大学与国家老年大学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建“国家老年大学厦门分部”,成为国家老年大学成立后的首个分部。校领导还带队赴京与国家老年大学领导就办好厦门分部进行研究。下一步,国家老年大学将制定支持办好厦门分部的一揽子计划,助力我市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亮点5
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不断创新
新校区一期投用后的新学年,学员数达8579人次,较上年增长65.7%,再创新高。为适应新校区建成投用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要求,学校加大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力度,建立起“学校-系-班级”三级教学管理体系,设立生活艺术、智能应用、书画篆刻、舞蹈健身、文学语言、养生保健、音乐戏曲等专业系,配备系主任和教学助理。同时,探索建立班级自治管理新机制。
新学年开设了108门线下课程、208个教学班,新增了古琴、美妆、中医食疗等十余种课程。加大通识课程建设,开设思政、社会、家庭、人文、科技五大类通识课程,举办通识课讲座42场,参加学员达4950人次。线上教学同步展开,36门线上课程累计观看量超29万人次,《闽南茶文化》《玩转微视频》荣获第十批全国老年教育特色微视频课程。
亮点6
多种形式办学持续深化
学校持续探索创办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第三期《中国书画高级研修班》,邀请省、市艺术造诣高、享有盛名的书画名师为学员授课,受到学员的普遍赞誉。学校还不断创新办学形式——持续探索“养教融合”新路,与象屿、建发、泰康养老机构合作,把老年大学办到养老院;与市教育局合办教育系统教学班;与华侨博物院签约共建协议,在课程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特色教育项目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银川老年大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推动两市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丰富闽宁协作内容。
亮点7
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
结合新校区建设,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原有校训、校歌、办学宗旨的基础上,提炼出“勇毅前行、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德育为先、质量为本、办人民满意的老年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结合新校区建设提升校史馆,增设了触摸互动屏,展陈档案资料更加丰富,并通过举办校史馆开放月,增强全体师生和干部职工爱校情怀。建成设施齐全的书画活动室,为学校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与展示平台。与市图书馆共建学校图书馆,满足教职工和老年学员的借阅需求,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学校10支学员社团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治理、洁净环境、文明宣导、送文化下基层等方面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30人次参与。学校社团活动成果丰硕:摄影学社无人机志愿服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体育学社参加市老健会五个项目获得“四金一银”,舞蹈团、合唱团参加全国比赛取得好成绩,充分展示特区老年人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良好风采。
亮点8
推动基层教学点实现全覆盖
学校积极协同市委文明办、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584个,实现了镇(街)、村(社区)全覆盖,构建起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教学网络,把老年大学办到了老年人的家门口。各教学点累计开设各类课程2093门次、13498个班次,学员31.7万人次。
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配合三部门出台《关于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老年大学教学点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基层教学点建设,成功探索具有厦门特色的文明实践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的“厦门模式”,打通了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
亮点9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因应时代发展,学校大力推动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建设。结合新校区建设,学校各功能教室全部配置先进的智能化教学设备,纳米材料黑板、课堂同步录像、直播教室、录播教室、视听教室一应俱全,功能齐全、操作智能,为老师和学员打造一个智能化、清晰化、便利化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与此同时,学校加快推进厦门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云技术、运用大数据实现现代化的校园管理,平台包含综合管理、师资库、课堂管理、教务教学、线上教学、活动管理、设备管理7大子系统,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下一步将逐步实现全市四级老年教育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厦门老年教育进入数字化时代。
亮点10
中央媒体聚焦厦门老年教育发展
去年,我市老年教育工作多次登上中央、省级媒体。《人民日报》、央视、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杂志、《福建日报》、《福建老年报》和“学习强国”等媒体多次报道厦门老年教育工作。去年11月,12家中央媒体集中走进厦门老年大学采访,点赞我市老年教育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了我市老年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