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文北京打造学习之都


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8日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终身学习与教育发展是一项关系到北京整体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事业。建设学习型城市,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变革,而且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相联,是北京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内容。

  一、通过全面规划推动科学发展

  (一)完善组织,加强领导

  2007年,北京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29个委办局和部门组成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职责分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教委,每年召开工作会议,统一部署、专题研究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各区县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目前,北京已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教育主导、条块结合、全员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运行机制。

  (二)战略设计,科学规划

  北京市坚持从战略高度统一设计、科学规划学习之都建设工作,一是把建设学习型城市看作是一场宏大深刻的教育变革和学习革命;二是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三是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抓手;四是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实现“人文北京”,弘扬北京精神的基础保障。

  (三)完善制度,强化保障

  北京市建立健全了经费、人力、政策和制度等保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是加强投入保障。市财政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设立学习型城市建设专项经费。各区县及相关部门也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和鼓励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市学习办利用社会资金设立社区教育奖励基金,奖励为社区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其次是强化队伍保障。培育形成了专家咨询、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志愿服务、信息宣传等队伍,并逐步成为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骨干力量。

  再次是政策制度保障。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办公室职责分工的通知》、《关于十二五时期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同时,市学习办还组织专家结合北京实际启动了立法准备工作。

  二、通过机制创新统筹学习资源

  近年来,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深入发展,得益于创新和健全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整合教育内部资源

  一是整合学校资源,拓展教育功能,服务市民学习。各区县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新模式。比如,东城区建立学区市民学习基地,尝试学区化管理模式;西城区通过推动中小学校外教育机构转型,逐步形成了社区教育学校的模式;门头沟区则探索了“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的模式。

  二是调整学校布局,建立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兴区、房山区等郊区县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整合资源,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标准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积极服务农民学习、农村社区教育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整合科研力量,建设研究基地。北京市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分别成立了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学习型组织研究中心、学习型学校研究中心,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指导基层在市民学习成果认证、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等等方面开展试验,并取得显着进展,形成了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促进实践的工作局面。

  (二)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整合教育外部资源

  一是创建和完善了科学的评价督导机制。本着“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促进发展”的原则,创建了一套从宣传发动、培训提高,到专家视导、评估诊断,再到表彰奖励、咨询指导”的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推动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循环滚动发展。

  二是创建和完善了资源共享机制。首先是整合场地设施资源,引导全市的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影剧院、体育场馆以及其他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场地设施。其次是整合学习资源,引导各单位利用资源优势,积极为市民学习提供服务,培育80个特色学习品牌项目。三是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建设了面对不同人群的学习服务网站,包括面向大众的学习型城市网站、面向公务员的干部在线学习网站、面向企业职工的职工素质工程网站、面向农民的智农新天地网站,面向中小学学生的数字学校等,并不断充实学习资源,完善学习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学习服务。

  三是创建和完善了表彰激励机制。北京市定期召开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学习品牌和学习之星进行表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几年来,共评选首都学习品牌80个,市民学习之星300人,认定市级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150个,区县级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1200余个。2013年启动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示范区和示范性社区学院评估工作。

  三、借助各方力量推动全民学习

  (一)专家指导,骨干带动

  北京成立了市、区(县)两级专家指导组,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普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参与学习型区县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评估、专题培训、实践研究、咨询服务,指导基层开展创建工作。此外,全市每年举办1-2期创建学习型组织骨干培训班,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理论与工作实务培训,几年来共培训骨干3000多人次。

  (二)舆论先导,活动推动

  以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为载体,面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终身学习理念,使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深入人心。每年定期举办首都市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读书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市还编辑大量培训教材和宣传手册,拍摄制作了工作专题片。

  (三)榜样引导,品牌助力

  形成了“国子监大讲堂”、“科普夕阳红”、“益民书屋”“巧娘工作室”等一批特色鲜明、深受百姓喜爱的“首都市民学习品牌”。同时,评选出一大批学有所成、学有所长的“首都市民学习之星”,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四、坚持需求导向服务民生发展

  (一)健全网络,完善服务

  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学习资源,如何有效地统筹利用这些资源,满足市民学习需求,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造福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我市已建成市、区县、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四级学习服务网络。市级建有开放大学和一批网络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区县建有社区学院(成教中心);街道乡镇建有社区学校(社教中心)、乡镇建有成人学校;居村建有市民学校和村民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全市建设了2000多个市民学习基地、30余所老年大学;80%的企业都建有培训基地;3000多所社会力量办学遍布京城,己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和各类群体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每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市民超过850万人次以上。

  (二)以人为本,促进发展

  北京将“面向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保障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学习和发展权利。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继续教育稳步发展。依托乡镇成人学校,每年培训新型农民30万人次以上。配备流动课堂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农民走上知识致富的道路,涌现一批学习致富状元。

  二是高度关注特殊人群的继续教育。为流动人口、残障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学习服务,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全市共有市级老年大学30余所,街道及社区老年学校3100所,每年参加学习人数达30万人次。市妇联为帮助失业妇女再就业,成立了“巧娘工作室”、“女职工流动课堂”,安置妇女就业达40100人,带动妇女弹性就业25万余人。首都博物馆举办博学堂,为打工子弟、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长期的教育服务。朝阳区针对“一老一小一流动”等人群设计了专门的课程,并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服务。

  (三)以学为基,增强实力

  我市高度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与评估工作,西城区药监局、大兴区人民检察院、延庆县国税局等政府部门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在改进作风、强化服务、提高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首钢、同仁堂、全聚德、菜百等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大大提升了组织的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全市培育了50个创建学习型社区(街道和乡镇)、30所创建学习型学校、一万多个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先进单位。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基础性社会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今年秋季,首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将在北京举行,我们将借此东风,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地区和国内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推动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学习之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