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案例讲述多孩家庭的家庭教育
1,小松6岁回到父母身边上小学时,发现家里还有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妹妹。
小松是在农村奶奶家长大的,爸爸妈妈对他就是一个概念,没有在一起生活,感情不是很深。
重新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小松像个小刺猬,他戒备的看着这个新的家庭,和自己并不熟悉的父母。他仔细思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对父母的爱,他没有把握,他要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爱和不爱的证明。
小松很伤心的发现,父母其实并不爱自己,他们爱妹妹。他们同妹妹在一起的时间多,他们总是抱着妹妹,而不是抱着自己;他们逗妹妹笑,从来没逗过自己;他们对妹妹笑脸相迎,对自己却总是指责批评,这个不对,那个不能碰,自己怎么就那么不受欢迎呢。
小松对学校还不适应,他一直都是乡下的野孩子,不习惯受到教室和老师的约束,调皮的小松经常被老师告状,恨铁不成钢的爸爸不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小松不是已经长大了吗,为什么他在家里跟妹妹争宠,在学校跟老师捣乱,看来,自己要好好管教管教这孩子了。
家里从此充满了爸爸对小松的责骂和怒吼,小松跟家人的关系更加紧张,他恨所有的人,爸爸妈妈妹妹,他跟所有的人作对。爸爸妈妈对这个唯一的儿子更加失望。
小松就这么磕磕绊绊的上着学,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他有的时候,也会心有不甘,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他去跟妈妈商量,他想要考电大,那时候,电大跟全日制大学拥有相同的地位,考上电大,就正式迈入知识分子的行列了。妈妈对这个儿子根本没信心,她担心儿子骗自己的钱,她说:你去上吧,你要真能考上,并顺利毕业,我给你报销学费,要不然,我是没钱的。小松想了想:算了,这么麻烦,我也没钱,也没时间。小松放弃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小松从此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对他来说,艰辛无比,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烦恼,让他无力面对。小松开始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在游戏的世界,他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一个英雄,一个能掌握世界的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就是无冕之王。
爸爸妈妈对这个儿子彻底失望了,这么不懂事的儿子,40多岁的人,整天只知道打游戏,别的正经事都不做,他完了,一辈子就这样下去了,这个没出息的孩子!
小松的妹妹,从小见惯了爸妈对小松的失望和责骂,这一切让她心惊胆战,她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由此,她知道,自己一定要乖,要好好学习,要听话,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父母的喜爱。
这种心理让妹妹很努力,从小就名列前茅,直到妹妹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妹妹觉得自己很累很累,她突然泄劲了:这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直以来,她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可是她自己高兴吗?在生活中,她习惯性的总是要先满足别人的愿望,而忘了她自己也是有需求有愿望的。妹妹发现,她总是退让,别人的要求,她都觉得理所应当,从来没有拒绝或者抗争,虽然有时候,这让她很痛苦,但是她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
2,王艺的妈妈是知识分子,很小就开始对王艺姐妹进行开发教育,两个孩子认了很多字,妈妈对她们也有很高的期望。可是王艺不知为什么,平时看着挺机灵,学习却总是不开窍,在班级里只能算中等生,这让妈妈非常着急。妈妈没什么耐心,辅导功课的时候,经常讲着讲着就烦了,自然又是一顿打骂。
王艺的妹妹上学后,成绩非常出色,她跟小松的妹妹一样,见多了父母对哥哥姐姐的责骂,知道要想好好保护自己,就要改变姐姐犯的错误。
妹妹的出色,更衬托出姐姐的无能,从此,家里对两个孩子,就是两重天。妹妹在家里家外受尽了赞扬,姐姐则越发的自卑,越发的向下滑。
姐姐不自信,但是优秀的妹妹也不自信,她没有安全感,她总是拼命的要做到最好,她什么都要争第一,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护。
很多年后,妈妈回忆这段生活,认为自己害了姐姐,如果自己能多关心姐姐,多帮助姐姐,姐姐不逊于妹妹。毕竟从遗传学的角度讲,一母同胞的手足,能有多大的差别呀!她不知道,妹妹其实也不快乐。
3.雪山的童年非常快乐,他在奶奶家长大,是村子里的孩子头,带领一群孩子上山下河,孩子们都听他的。有时候,他太淘气,爷爷气急了,抡起棍子要打他,他蹭蹭蹭几下就上了树,气得爷爷吹胡子瞪眼睛。在雪山将近50岁的记忆中,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快乐时光。
小学毕业,雪山回到父母身边,城市让他不适应,父母也是,对他来说,父母不能算做熟人。这一切的不适应,冲击着雪山的心,他感觉很孤独。
雪山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城里的学校跟乡下不一样,他在乡下的本领无用武之地,而城里需要的,他都不具备,他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边缘人物,无人理会。
他读到初中毕业就再也读不下去了,爸爸利用关系给他找了个工作,他也成了工人。有一天,一个更好的单位在招工,这个单位的领导是爸爸的老朋友,雪山求爸爸帮忙给他求个情。爸爸妈妈拒绝了:你爸爸妈妈一辈子是要脸的人,没求过别人,你要有本事就自己去考,没本事就算了,不要打我们的主意,一切要靠你自己。
雪山转身离开了家,他发誓要永远离开这里,这么冷酷无情的父母,不要也罢。雪山没去招工考试,他开始四处打工,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有一年,快过春节时,夫妻两人同时失业,家里没有收入,他不知道自己那个年是怎么过的,但是,他不求任何人,自己过得再好再坏,这都是他自己的日子。他冷眼看着父母为弟弟打点前途,再也不对父母兄弟开口求什么。
现在,他最大的期望,就是多挣点钱,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不让儿子过自己这样的生活。
这三个家庭的故事,一直冲击着我:家庭教育的失误,会影响一个或者更多的孩子,还有孩子成人后的家庭,以及孩子的孩子。
1,对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就不可能有教育,可能只剩下敌对。而亲子教育是从孩子小的时候,一点一滴的培养出来的。同孩子接触越多,越亲密,越了解孩子,同孩子的习惯越相似,默契程度越高,越喜欢孩子,越能接纳孩子,亲子关系就越好。否则,一个陌生的孩子,突然闯入你的生活,即便这孩子是你生的,身上留着你的血,你也不了解他,不喜欢他的行为和处事方式,越看他不顺眼,亲子关系就越差。
2,孩子是需要鼓励的,鼓励才能让孩子有自信,而信心是支撑一切的基础。恨铁不成钢,从来都不是教育的模式。
孩子不是超人,不会一帆风顺的长大,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如果对孩子没有帮助,只有要求,孩子就会退缩,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他离你的要求就越来越远。帮助孩子,应该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3,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性格都不同,不能对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标准,不是这个能做到的,那个也要能做到。但是,不管对什么样的孩子,耐心和鼓励,都是孩子最需要的。
青春期的孩子激情叛逆,一往无前。著名的文学形象“红与黑”中的于连是这个样子的:十八九岁,文弱清秀,两只黑亮的大眼睛。宁静时,眼睛里射出火一样的光辉,像深思熟虑和探寻的样子,但一瞬间,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肯定,被关注,要求自由和平等,对未来即迷茫又充满好奇。他们需要周围的人能帮助他们支撑起自我价值的判定。和风细雨一般温情的爱和关注,是他们最想要的。
4,现在,中国妈妈被认为是推妈,推动孩子一直向前的妈妈,这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认为孩子应该顺其自然,不能靠人为的推动。
可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面对没有自信,没有动力,有惰性的孩子,做个推妈,也许更合适。
多孩子的家庭,家庭教育更是需要花费心思,对待不同的孩子,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很多时候,最大的孩子教育好了,能影响和带动下面的其他孩子;同样,最大的孩子教育不好,也能影响其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