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老二来了,老大像变了个人似的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2日

   5岁的小骞,是有名的乖孩子。爸爸工作性质特殊,平时很少回家,小骞一直由妈妈照顾,家里没有老人的帮忙,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妈妈一个人处理,但是尽管这样,小骞妈妈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小骞真的是很乖。从小就能一个人玩很长时间,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吃饭、穿衣、洗漱这些都比同龄人做得早且做得好,而且脾气很温和。如果他有强烈要求,妈妈不答应,只要跟他讲讲道理,小骞也就不再要求。但是情况在小骞的弟弟出生发生了变化,他变得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玩,稍有不如意就哭鼻子,而且还特别爱生气,经常是妈妈把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他就是不听。比如他要求妈妈陪着玩,但妈妈要照顾弟弟,压根没有时间,妈妈希望他自己玩,他就一直缠着妈妈。有一阵子,妈妈特别爱表扬小骞,哪怕是一点很小的事情做好了也会表扬,比如自己系扣子,自己上厕所等,但很快表扬的功效锐减。最近,让妈妈非常头疼的是,当小骞不愿听妈妈讲话的时候,就捂住耳朵,哪怕妈妈是要表扬他。

  找到行为背后的理由

  见到小骞妈妈时,看得出来她非常焦虑。她说,家里没人帮忙,只是找了个人帮忙接送小骞去幼儿园,其他生活上的一切事情还是自己照顾,现在孩子出了这些小状况,很无助,她觉得小骞现在太不听话,太不懂事了。

  我特别理解,小骞妈妈对小骞听话和懂事的期待,因为老二需要她大量的时间去照顾,她真的是分身乏术,再说小骞以前就是听话懂事的孩子,怎么就变了呢?我带领着小骞妈妈去分析有老二之后,自己在小骞身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的变化,以及小骞心里会有什么样的落差,希望小骞妈妈更理解小骞的处境。

  找到闪光之处

  但是,尽管铁一般的事实放在面前,我们还是要找到其中存在的美好东西,这才是希望所在。于是,我问小骞妈妈,有哪些时候,她觉得小骞的表现跟以前比较接近,比如能一个人玩、听话等。小骞妈花了很长时间去回忆,终于找到了一些片断。当老二睡着时,自己一边做家务一边跟他聊天,他就显得很安定,会一个人玩玩具;当老二尿了、吐了、哭了,自己着急忙乱时,他也会来认真帮忙;晚上,有空给他讲故事的时候,是他最安定的时间……还有,当他认为自己做得不错时,表扬他就会接受。我们一起找到了这些事情的共同点:被用心关注到,而不是被敷衍。其实孩子需要的就是跟妈妈的这种内心联结,因为弟弟的到来,妈妈分了很多关照出去,他会感到被冷落。

  于是,我建议妈妈把上面做过的这些事继续保持,比如做家务时跟他聊天,老二出状况时诚恳地请他帮忙,晚上尽量给他讲故事。此外,让妈妈再回忆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用心对待。妈妈想了想,说如果自己说话时没有不耐烦的表现,认真跟他说话,等他把话说完,然后认真回答,孩子会觉得被用心对待。可是妈妈又说,这不是时刻都能做到的,因为老二随时都会需要照顾。这个对于小骞来说是必须面对的事实,那么有什么办法帮助小骞面对呢?我问小骞妈,有些时候,小骞很想跟你说话,但是被老二打断,你去处理老二的事,但小骞没有生气,这些时候都发生了什么?经过细细地回忆,小骞妈发现,如果自己很真诚地对他说请他等一会儿,然后处理完老二的事就直接回过来听小骞说话,那么小骞会表现得很乖。可见,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不能随意把小骞撩下,都要给他一个交代。讨论完这些之后,小骞妈感慨地说:“其实小骞真是很懂事,他需求的并不多,他只是想知道我对他的用心并没有减少就可以了……”

  真诚的表扬才有效

  最后,小骞妈还对自己大量的表扬无效不解。于是我建议小骞妈妈回忆一些有效表扬和无效表扬的事件。通过对比发现,有效表扬往往发生在孩子也认为自己做得不错的时候。而无效表扬往往发生在妈妈很希望通过表扬让孩子听话,能不缠着自己,让自己做点事的时候。显然,前者是真诚的,而后者的企图心很重。这些区别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所以,他会有不同的表现。

  经过讨论,小骞妈妈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了很多光亮,她发现虽然这段日子有点焦头烂额,但仍然有一些处理得很好的时刻,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她相信将这些好的做法重复多做就会有所改善。

  在离开时,我给她一项作业:观察小骞表现好的地方,晚上睡前把这些写在纸上,包括他做了什么事,妈妈有什么感受,写好后先读给小骞听,然后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