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聋哑家庭的孩子为什么厌学男生上课注意力怎么老不集中

来源: 现代金报(宁波)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4日

   昨天,十五中学的三位教师分享了各自的家访事例,通过各种事例表现家访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这仅仅是一个事例,但对一个学生,一个家庭来说,这或许将影响一生,甚至改变命运。

  老师分享家访故事

  初三(3)班班主任钟琳琳: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结竟然是妈妈的监管

  那是一个初一男生,人很聪明,学习成绩也还行,但是我觉得他的成绩还可以再好一点,因为上课时,他的注意力老是没法集中。可能在其他人看来,会被简单地定义为是多动症。但我认为,事情的背后没这么简单。

  我决定上男生的家里去看看。当我走进男生的家里,发现他正在客厅做作业。妈妈在客厅拖地。

  “你为什么让孩子在客厅做作业啊?”我问孩子的妈妈。她回答说:“这样我好监管他啊!”

  “那孩子在做作业时,你又在做什么呢?”“喏,我就玩玩手机玩玩iPad,有时候也干一些家务,拖地、烧水、打毛衣等。”她说,孩子小学六年做作业就是这么过来的。

  妈妈说到这里,我也找到了这个学生注意力没法集中的症结。我观察到,他虽然人是在做作业,但他经常会抬起头来看妈妈在做什么。与其说他看妈妈在做什么,不如说是一旁的妈妈影响了他做作业。发现问题之后,我和男生的妈妈做了交流,建议她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书房,给他安静的学习环境。果然,男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在逐渐改善。到了初二,学生成绩进步了十多名。

  初二(1)班班主任金一:

  经常迟到、上课打瞌睡,原来是家庭环境造成

  男生小李的表现可以用“不尽人意”来形容,性格内向,不爱交流,成绩不好,早自修迟到,上课打瞌睡。

  去之前,其实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小李的家庭环境不会太好。但当我走进他家时,还是被震惊到了:这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一家五口挤在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小李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未上学的弟弟。他和姐姐睡上下铺,姐姐已经参加工作,经常上晚班,这自然影响到了小李的睡眠。所以,小李早自修迟到,上课打瞌睡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视。小李放学回到家里,如果碰到父母忙,经常被要求帮忙照顾弟弟,所以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遇到不懂或者不会做的题目,压根就没人辅导。

  这样的家庭情况,如果我不上门是了解不到的。于是,我和他父母商量,想把孩子留在办公室做作业,做完再回家照顾弟弟。他的父母同意了我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小李的学习成绩有了长足进步。他很有信心,我也很高兴。有一天,他突然跑过来高兴地说:“告诉老师一个好消息,我终于要有一个独立的房间了。”原来,他父母决定去租一个大的房子,承诺给他一个独立的房间。听到这个消息,我也很高兴,通过家访,家长接受了我的教育理念,没有比这更高兴了。

  初一(2)班班主任王庆虎:

  连续四次家访找到聋哑家庭孩子厌学“病因”

  我的班级里有一个聋哑家庭的孩子,叫小彬。一开学,我对他就印象深刻:军训第三天就开始逃学,据说他从小学四年级就学会了逃学,屡教不改。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决定上门家访。

  第一次家访,我发现他的家庭非常特殊,父母都是聋哑人,他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跟奶奶的交流中,我得知小彬在小学阶段和老师发生了不愉快,导致他有厌学的情绪。

  第二次家访,从他小学同学的口中,得知他曾受同学欺负,加重了他厌学的理由。回来之后,我就联手其他任课老师商量对策,帮助小彬如何走出心灵的阴霾,但小彬之后的表现依旧如故。

  第三次家访,我找到了他的爸爸,这也是最特殊的一次家访,全程用文字和手势沟通。让我惊讶的是,小彬爸爸写的第一句并不是“儿子受欺负”之类的话,而是“我非常后悔把儿子交给妈妈养。”原来小彬的奶奶极度溺爱孩子,而爸爸平时的一些行为又让奶奶不信任爸爸,不让爸爸插手小彬的教育。

  家庭角色的混乱,家长职责的缺失,才是小彬的最根本“病因”。有了这一次家访,我将原来的“帮小彬克服心灵阴霾”的工作转为“帮助小彬一家找到家庭定位”。

  到了第四次家访,我联系了街道和社区一起家访,帮助这一家人回归到应有的生态平衡。如今,小彬的学习也渐渐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