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家庭教育误区
今年9月16日,黑龙江省肇东一名16岁少女在家中捆绑并杀害其母亲。媒体调查称,女孩曾被设套抓进一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学校,遭受各种折磨,而其母亲面无表情默许这一切。死者和女儿关系不和,一些矛盾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最终引发了这一家庭悲剧。
这一极端案例,折射了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家长的种种困惑与无奈。“我是菊花,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孩子们的肺腑之言,值得我们深思。那么,当代家庭教育中通常存在哪些误区呢?家长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找到符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技巧?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学高级教师程世玉。她就自己在20年教学与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和支招。
A 学校教育不等于家庭教育
典型案例:一名初二男生长期不做作业,经常迟到早退,还不时招惹班上女生。班主任为此非常头痛,于是将该男生送到程世玉那里做心理咨询。
咨询过程中,该男生对程世玉说:“老师,我讨厌学习,根本就学不进去。我爸妈没有读多少书,他们也挣很多钱啊。其实有时我实在太无聊了,所以就和女同学开开玩笑,可是所有人都误会我,都觉得我坏,都不喜欢我。反正我是一个多余的人,从小就没有人管我。老师请你别费心了,我已决定下学期不上学了。”
后来,程世玉了解到,该生出生不久即交由爷爷奶奶带。小学五年级时,爷爷奶奶回乡下了,此后他便经常一个人在家。妈妈开了家较大的饭店,每天很晚回家,爸爸是单位领导经常在外应酬,孩子好几天见不到父母。他说,虽然妈妈给他很多零花钱,但他觉得自己像个孤儿,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好几次都想跳楼。
剖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陷入误区而全然不知。以上案例中这对父母,就是一个典型的把教育责任完全推托给学校的家长。他们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和父母在一起,是父母的陪伴和关注。
家长要明白,学校工作的重点是传道解惑,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孩子的情感发育、道德发育更多的是在家庭中完成,也就是家庭担当着孩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任。然而,许多家长唯一在乎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家长在孩子个性发展、人格培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无可替代的。
支招:1、做有效陪伴的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小而把孩子隔代抚养。同时,带在身边的孩子要多给予肯定,不要轻易打骂孩子,尤其在孩子哭闹时别说“不爱你,不要你”这样的话语。
2、做榜样的父母:言传不如身教。孩子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想要孩子爱读书爱学习,父母首先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3、做“会爱”的父母:爱不是溺爱。在物质上过于满足,这是一种溺爱。而真正的爱是在孩子心理成长需求上的一种满足。
B 家庭教育误区及成因
典型案例:有一名高一男生,其父母都是机关单位的厅级领导。可他上小学时就曾经故意去撞车自杀,上初中时又用刀片割腕自杀,高一时曾离家出走。这孩子为何如此过激呢?
咨询时,这名男生对程世玉说:“我觉得自己活着太累了,没有意思、没劲。从小到大经常有人对我说,你爸妈这么优秀,你不要给他们丢脸。可是我觉得自己很笨,虽然从小就上各种补习班,可从没考过第一名。中考时,我费尽全力才考上重点高中。爸妈又要我进重点班,他们总认为我没有努力,可我真的已经用尽全力了。我想肯定是投错了胎,做不了他们的孩子……”
剖析: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点的指引下,总结出一条让孩子成功的教育思路:胎教——早教班——好幼儿园——名小学——名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好的工作——高的收入——幸福的人生。到此,家长似乎完成了自己成功的教育之路。果真如此吗?
以上这个实例说明,在教育孩子之路上,许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家长的良苦用心和良好愿望并未实现,孩子并未按照家长们设计的路去行走和发展,这不仅让家长们出现教育困惑,更让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计可施。问题的根源何在呢?
首先,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成功进行了错误的定义。真正的成功不是孩子读了多少书,有多厉害的文凭,挣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官。而是孩子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较强幸福感,同时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善良、懂得感恩等多方面品质。
其次,家长们忽视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巨大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当代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却很少有变化,依然用过去我们成长经历中获得的经验来教育现在的孩子。经常会有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说“想当年我们怎么艰苦、怎么懂事、如何刻苦”等。许多时候孩子们对父母的这种说辞、教育不置可否甚至难以接受,甚至大人的这种说教和唠叨让孩子反感,从而直接导致家庭教育失败。
支招:社会环境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转变。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就为孩子将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是21世纪了,家长们要树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平等民主、开放的大教育的观念。
首先,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长要主动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其次,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个性的人才,家长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培养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要想使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前程,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单纯帮助学校把孩子的考试分数提高一些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和发掘孩子的天赋。
C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
典型案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程世玉曾遇到这样一名14岁的初二女生。该生在心灵成长过程中,跟自己妈妈的一些教育方法发生了冲突,由此引发了母女之间的争吵和关系紧张,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于是,她给妈妈写下了14条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不要强迫我按照你的模式生活”“请自觉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放下您家长的架子”“因为我是菊花,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等。
剖析: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有长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喜欢用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自己的过去和你现在的孩子比较,这种比较对孩子是十分不利的。家长们忽略了一点,我们和孩子生活的社会背景、环境都不一样,是没有可比性的。
支招:沟通方式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良好的亲子沟通有“六要”“六不要”和“六秘诀”。
亲子沟通“六要”:一要经常找出并具体说出孩子的优点;二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三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感受;四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五要常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六要与孩子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亲子沟通“六不要”:一不要在双方情绪高涨失控时急于与孩子沟通;二不要把工作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三不要太过急躁,否则容易使问题更加严重;四不要先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相互怪罪,因为于事无补;五不要说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傻”等否定性的话语;六不要指桑骂槐、冷嘲热讽。
亲子沟通“六秘诀”:给他机会、能进能退、潜移默化、缩短距离、疏导情绪、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