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家庭教育的改进从关注“小情绪”开始

作者:徐传辉   来源: 武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2日

   18日,重庆九龙坡一名8岁女孩子失踪,父母报警后,当地好心人都在网上转发寻人。监控显示,女孩子去了同学家后,再没有音讯。19日晚,警察在该名同学家衣柜里找到了她。女孩说,对妈妈之前的批评她耿耿于怀,只想躲起来怄妈妈。“我不是熊孩子,也有小情绪。”(11月20日 《华西都市报》)

  每每看到儿童失踪的信息,总是揪心。寻找重8岁女孩的信息,前两天还上了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可以想见,现在孩子找到了,家长欣喜之外又有怎样的懊悔或愤怒,这时孩子的那句“小情绪”还能被家长注意到吗?值全国妇联等9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之际,笔者以为,家庭教育的改进不妨先从关注孩子的“小情绪”开始。

  时常关注孩子的“小情绪”,是做一名称职家长的“必修课”。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在孩子教育上花费心血,但在怎么教、教什么等问题上仍然有些茫然。中央文明办等9部门出台并实施《规划》,无疑为化解部分家长的困惑,起到了引领方向、提供路径的作用。要让《规划》收到实效,提升家长教育能力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学校教师紧密配合,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教育孩子全面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时常关注孩子的“小情绪”,就是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及时沟通与引导,“问题不过夜,情绪不走偏”,从而有效化解不良甚至极端情绪,及时纠偏,回到健康、正确、理性的“轨道”上来。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这些“小情绪”,不是哭丧着脸吼一声“你跑到那里去了?”或痛哭流涕地说一句“爸爸妈妈再也不打骂你了”就能纾解的。对“小情绪”未知未觉的忽视或者熟视无睹、视若惘闻“无形”之伤,比人贩子之害尤甚,那么,家长更该学习怎么和孩子良性沟通,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同时强化安全教育,让家成为孩子真的的避风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