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补习班替代家长角色
因为拼音、算术学得不好,某小学一年级8名学生被教师拍下照片放到家长群里公示批评。有家长感叹:“想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所以没有提早让他学拼音、学算术,以为只要认真学,慢慢总会跟上的,只是时间问题,没想到遭此待遇,这打击别说孩子,连我都受不了。”
这则日前发生的事件再次引发了坊间对“抢跑风”的热议。
杭州滨兴学校的姚老师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上了近10个兴趣班,其中不乏珠心算、幼小衔接之类的学科培训,进小学时识字量已近千,能背诵《水调歌头》等上百首诗歌,数学水平足以解答小学二年级的应用题。由于他超前学了不少知识,刚开始每天的回家作业只需几分钟就搞定了,拥有大把时间进行阅读和体育锻炼。然而到了第二个月,姚老师忽然发现儿子的抽测成绩居然处于班级末端。
“基础都没打好,就想造高楼,迟早要出问题。”如今想起来,姚老师颇为感慨地对记者说,抢跑如同拔苗,优势仅仅一时,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无益,“凡事都该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哪怕是再美好的东西,也会走向它的反面”。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教师林琴丹也有同感:“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也就是说,后来者也能赢。一味‘抢跑’,只会让孩子产生分数就是学习的错觉,从而离学习的本义越来越远。”
不少一年级教师表示,那些“抢跑”的孩子往往在上课的专注度、做作业的细心程度上不及“零起点”的孩子,而事实上,这些行为习惯才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湖州二中教师冯丽说:“以我校为例,学生每天放学有9门功课需要预习、复习并完成相应的作业,此外还要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课外阅读,如果再挤出时间去上培训班,学生得不偿失。”
针对家长的“不提前学会跟不上课堂进度”“别人都学了自家孩子不学就吃亏了”等担忧,众多校长和一线教师都呼吁家长戒掉焦虑的心态,切莫用“别人家孩子”的模式来削足适履。宁波市镇海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刘波认为,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成为孩子学习的陪伴者和指导者,而不能把这一角色扔给补习班,“比如家长常和孩子亲子共读,那么孩子的识字量和言语表达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兰溪市教育局工作人员陈亚萍也表示,破解“抢跑风”要引导广大家长群体理性看待成才,家长能做且应当做的就是利用家庭环境中的各类事件,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内心诉求。江山实验小学教师王华君说:“家长少一点强加,多一点引导和启发,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巧妙激发,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实现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开化县华埠幼儿园教师石丽梅在面对家长向她咨询该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时,建议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过早对孩子进行智力、技能的训练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假如家长不理会孩子的兴趣而硬要强塞,那么到最后只会竭泽而渔,“当然,市面上那些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还需要政策来加以规范,否则既误导了家长,更贻害了孩子”。
慈溪市观海卫镇卫山学校教师王永生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健全教师遴选机制,完善师资配比,让孩子学得轻松、愉快。台州市椒江区第五中学教师奚莉娜认为,一方面官方要对超前教育明确说“不”,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工商等部门对那些名不副实的“培训班”加以约束。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许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心声。他们说,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不妨给予孩子多一些尊重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