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家庭教育:孩子拒绝影子爸爸

来源: 济南日报(济南)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9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仅三成家庭能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部分父亲心存依赖思想、责任感薄弱,造成“影子爸爸”盛行。

  “爸爸”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再一次引发关注。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让父亲走进校园,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当中。上周末,一场在舜耕小学举行的“家长节”,让众多家长感慨颇深,尤其对于很少参与家庭教育的父亲来说,更是一次不小的触动。

  “爸爸”角色缺位孩子坦言不想要“影子爸爸”

  “爸爸经常加班,很少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四年级学生姜玉雯说,每次她在学校里受到老师表扬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时,都想第一时间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可是总等不到爸爸。“有时候爸爸很晚才回来,我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爸爸又走了。”当然,姜玉雯并不是一个特例,像她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此前,有不少关于家庭教育、家庭现状等调查结果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的家庭比例很低,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几乎不参与的“影子爸爸”也大有人在。

  “我希望爸爸也能跟我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12岁的杨子卓坦言,从上小学起,学校里的任何亲子活动,爸爸都没有参与过。每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或是翻看活动时的照片,都没有他和爸爸在一起的瞬间,他觉得这是一种遗憾。有时候,他很羡慕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一起陪着,更希望能和自己的爸爸成为好朋友、好兄弟,无话不谈,“我不想要一个‘影子爸爸’”。

  此外,除了爸爸的“缺席”问题,一些爸爸参与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不当之处。“他爸爸发现孩子不愿和他交流了,他就着急,有时候还冲孩子发火来体现他的存在感,结果孩子越来越怕他了。”一位妈妈告诉记者,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倾听和陪伴,可是有的爸爸一旦发现自己错过了孩子很多成长的瞬间,就会急于求成,反而让孩子与他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适得其反。

  “我觉得父亲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前提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观点需要达成一致。”家长张女士说,比如孩子把墙涂了,她会先和孩子的爸爸沟通,让爸爸鼓励孩子,然后买来绘画纸贴满整墙,让孩子画画用。在张女士看来,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让孩子感受到公平、权威。因为父亲在对待孩子时,常会把她当作“同龄人”对待。

  当记者询问姜玉雯、杨子卓等受访孩子是否想要“影子爸爸”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摇头否认。“我想要的是爸爸的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成天训我、批评我。”姜玉雯说。

  学校大胆尝试“家委会”有了“爸爸俱乐部”

  今年10月22日举行的“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国际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从2014年5月开始持续两年的调查显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不足两成。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下,依然有很多家庭存在父亲“缺位”的情况。

  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和家庭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在试图做出调整。12月25日,圣诞节,天空飘起片片雪花。舜耕小学4楼会议室里,热闹异常,舜耕教育集团第六届“家长节”开幕式暨第八届家长代表大会举行。伴随着《爸爸去哪儿》的歌声,两位父亲走上舞台,精彩的表演引来阵阵掌声。记者注意到,活动当天,来参加“家长节”的父亲和母亲“势均力敌”。在舜耕小学老师看来,从2011年12月25日的首届“家长节”到今年的第五届,父亲的参与度有明显提高。不仅如此,集团家委会更是组建了“爸爸俱乐部”,鼓励爸爸们更多地参与到家委会中,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

  作为舜华学校小学部“爸爸俱乐部”的成员,李群从今年9月开学以来,开始为自己孩子同校的同学开设国际象棋课程,每周有20多名学生抱着棋盒子来找李群学下棋。“开始时,是在校外陪儿子学,后来也逐渐变成了自己的爱好。当家委会征集家长课程的时候,我就报了名。”李群说。在他看来,这是家长与孩子难得的共同成长的机会,作为父亲,能够在陪伴中引导孩子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乐趣。

  “一位好妈妈胜过一个好老师,一位好爸爸胜过一个好校长,我们期待更多家长的参与,期待家长们都能走进校。”

  【专家建言】

  尝试做个知心、会玩、聪明、和蔼的父亲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昌兵说,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男性的思维特点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女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培养孩子的个性和亲社会行为、智力发展、创新性等方面,男性对于孩子的教育影响更具渗透力。“父亲”这一家庭角色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性,还能够推进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同时,父亲的陪伴,对孩子智力发展也更有益,能更好地推进孩子性别的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真正地发挥“父亲”的作用呢?昌兵认为,首先要做一个“知心”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特别是当孩子与母亲的教育产生分歧时,做父亲的要当好协调员,帮助双方做好沟通,既不是一味地谴责妈妈,也不是一味地责怪孩子,而是用理性的方法,做好矛盾的处理与协调。此外,要做一个“会玩”的父亲。玩是孩子的天性。父亲要尽可能多地增加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每个周至少要有一天的时间与孩子相处。

  另一方面,要学会做一个“聪明”的父亲。“父亲要多与孩子进行智力活动。”昌兵说,通过与孩子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共同设计一项方案,培养孩子的调理性和计划性;或者与孩子共同读一本书,进行分析,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最后,要学着做一个“和蔼”的父亲。“父亲要学会角色转变、换位思考,多为孩子想,而不是命令他应该怎么做。”昌兵说,父亲应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孩子是值得大人尊重的,他们与大人有同样的人格,作为父母应该接纳他们、信任他们。聪明的父亲采取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拥抱和宽慰。

      【延伸阅读】外国父亲怎么做

  ●美国 美国爸爸会经常参与亲子活动,并鼓励孩子自己的困难自己面对。

  ●英国 英国爸爸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会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有关报道称,英国家庭很重视“餐桌教育”,从细节上培养有教养的孩子。在家庭聚餐中,当老人或女性成员临时入座时,在场男性成员会站起再坐下,以示礼貌。

  ●德国 据了解,大部分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是早7点半到下午5点,与学校上放学时间基本一致。很多德国爸爸下班后会立即回家,花很多时间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度过。

  ●法国 尊重他人并学会等待,是法国爸爸持续“教授”孩子的重点,他们希望孩子学会管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