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

作者:胡尧兴   来源: 绍兴县报(杭州)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9日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99%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事实上,当今年轻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导致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度教育”。家长把主要的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小心翼翼的照料,对孩子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处处疼爱,这种无形的压力加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不能自然发展。尤其是不少家长曲解素质教育的含义,对孩子进行强行灌输知识,学书法,练钢琴,背唐诗,绘图画……,犹如一枚枚“重型炸弹”,打乱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效果适得其反,部分孩子由此产生厌学、逃学念头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是“过多管理”。孩子天生好动好奇、活泼可爱、欢蹦乱跳,但家长唯恐这根“独苗”不安全,因而对孩子的自由活动横加干涉,这也不行、那也危险,这就剥夺了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要亲自经历和亲自尝试处理事物的权利,无法培养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更是无情地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是“过早成熟”。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是“小孩中心说”,所有大人统统围着一个孩子转。家庭无意识地对孩子灌输了许多成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孩子从小背着难以适应的重担,精神受到极大的损伤。同时,孩子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致使他们缺乏社会锻炼的机会,动手能力差,自我管理意识弱,久而久之便熏陶成依懒性极强而又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之人。

  四是“过分溺爱”。独生子女家庭中,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在家庭中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这种长期对孩子进行爱的“单向”输入,就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乐于扮演“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等角色,逐步形成了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习惯。

  五是“过量满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无疑使他成为家庭的主要“投资”对象。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勒紧裤带,省吃俭用,也尽量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各种需求,使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无疑为“唯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注入了温暖的毒针。

  种种迹象表明,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每个家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家长,理应要从自己的素养着手,改变其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

  首先,家长要用现代家庭教育知识武装自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应该成为教育行家。”这句话寓意深刻,教育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共同职业。父母应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最常用的简单基础知识。多研究《现代家教》、《父母必读》、《家长报》、《家教百例》等读物,对症下药,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独生子女“特殊”的环境,很容易导致其人格的不健全,甚至落后低劣。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人格常常能填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可见,孩子要成人,关键在书外,所以家长应督促孩子认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规范》等条例,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塑造其健全人格。

  第三,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求知”。家长辅导督促孩子学习,主要是引导他们探索问题,启发思维,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其思维力和注意力,增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智慧,提高智商。千万不要以过高的期望向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这样最终得不偿失。

  第四,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生存”。独生子女“贫乏”的“精神财富”告诉我们,作为家长理应注意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长在抚养教育孩子时应不包办、不压制,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艰苦的环境磨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懂得“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谛,凡事树立“我能行”的信念,最终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最后,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协作”。“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这告诉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集体教育的优势,运用纯真的同学友谊引导孩子,摆脱“独”的困境。同学间的友情越好,就越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进步,促进其交往能力的提高,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