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面偷手机成家庭教育痛点
2月7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称,当天下午,杨先生在一家温泉前台结账后把手机落在柜台上,一位女士将手机捡走后,迅速关机,而且女子在拿走手机时,完全没避讳身旁的孩子。“孩子还那么小,这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特别不好的影响,真是太不应该了!”(2月9日《新文化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孩子亲眼看到母亲顺走别人的手机,耳濡目染之下,其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潜移默化中,将会形成另一种定势,也带来挥之不去的困扰——何以偷盗行为的法律与道德倡导,与实际情况迥然不同?
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教成什么样的孩子,这其间有着必然的科学依据。一个虐待长辈的父母,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心存敬意;一个靠偷盗而获得意外之财的母亲,无法在孩子心中建立高大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塑造场所。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因素。
从现状来看,当着孩子偷手机已成家庭教育痛点,正是“榜样的滑落”导致了教育的失败。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人格塑造,若是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都不健全,又如何去教育下一代?教育的功能与责任,除了教育未成年人,还应包括“教育教育者”。因而,“希望她能给孩子做个榜样”不能仅是“对别人的忠告”,其实也应成为自我要求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成为每个教育者不得逾越的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