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日记”中的教育智慧
沐阳是个纯真、有爱心的男孩子,他给金波爷爷祝寿送的那幅画和为星河叔叔贺新婚画的涂鸦充满想象力。他的小脑袋瓜里装的还有世界难题“黎曼猜想”,那是个很难很难的数学难题啊——他沉浸在数学中——沐阳对这些数学上的猜想和难题极度痴迷。小数学迷对他的妈妈——儿童文学作家萧萍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极度难解的谜题。对数学难题头疼的妈妈,怎么才能保护和引导沐阳独特的数学兴趣呢?这样的经历被沐阳妈妈萧萍用独特的手法,写成了跟踪式的儿童文学作品《沐阳上学记》。
当下教育体制下的孩子和家长,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亲子之间的日常状态呈现出一种紧张、焦虑的亚健康状态,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点也时常发生错位。欣喜的是《沐阳上学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其中“老妈日记”更是击中了家长们的内心。萧萍说:“‘老妈日记’是以母亲和成人的角度感受、跟随童年,并沉淀出自己对于童年观和教育观的感悟和心得,是某个与孩子成长相关主题的自然延伸性探讨。”
她是一个“聆听者”,与沐阳谈论校园生活是她作为母亲最开心的事情:“这似乎并不仅仅唤醒了我自己的成长回忆,更是唤醒了我对待眼前生活的幽默感和敏感度。”当妈妈仔细听完沐阳与女生的“作战计划”后,这位充满童心和智慧的母亲一方面为自己的男孩终于觉醒了,有了那种“反抗”意识而高兴——因为现在的男孩缺少“野性”,在女孩面前逐渐式微;另一方面,沐阳妈妈想的是该如何让一个十岁的男孩知道,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和异性沟通并获得尊重,这可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问题!——先从如何与强势的女孩相处开始吧。作家老妈不仅鼓励了沐阳,更为他完善了计划,给出了建议,在一种愉快的关系中维护和帮助他,磨砺出男孩的反抗精神。这样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令人叫绝,不得不让人赞叹萧萍高妙的沟通技巧和新颖的教育理念。
在“老妈日记”当中,这样理念新颖、难能可贵的教育方式俯拾即是:作家老妈注重沐阳在睡前的那一小点时光,在一种柔软的、特殊的放松状态中,她可以轻松地在简短的交流中加入哲学观讨论,比如母子两人谈到“永恒与瞬间”,深刻又不失童趣的话语之间,为沐阳留出幻想的思考空间——“我需要的是他开始懵懂地触摸到生命的某种终极追问。”那个与沐阳静静分享的夏日午后,便是母子之间最宝贵的永恒瞬间。这样的细节令人感动又难忘,交流和关怀,不留任何价值灌输的痕迹。
萧萍坦然面对沐阳成长道路上自己的每一点挫折和失误,加以分析,做好反思。无论是基本的相互信任问题,还是更为微妙的情绪沟通,都拿出来仔细分享,没有一丝躲闪回避。这部四卷本儿童文学作品,不急不缓,徐徐记录下沐阳从小学到小升初的成长历程,里面包含着一个又一个前后关联、相辅相成的教育案例。
萧萍更是提倡做一个“非吼叫妈妈”。妈妈的情绪管理是孩子成长的定海神针,亲子之间一幕幕温馨画面常常定格在我面前。妈妈发现沐阳把书包落在会议室了,一般家长的做法肯定是陪孩子去会议室找书包,甚至家长直接为孩子去找,多数还少不了把孩子好好数落一番。作家老妈没有批评沐阳,而是很平静地对沐阳说:“你自己去找回来吧。”沐阳去找了一通没找着,妈妈依然很平静地说:“等会儿再去问问服务员。”整个过程自然又平静,没有一声责怪,没有一句埋怨;妈妈始终平静地引导着孩子的行为,也没有包办代替、大喊大叫。书包找回来了,母子俩相视会心一笑,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读懂孩子——耐心观察孩子言行举止,与孩子一起体验,交流注入情感,不断做好自我反省,这是个修行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花开的过程。我相信,当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沐阳上学记》,交流彼此感受时,一定能在“沐阳讲述”和“老妈日记”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体会共同成长的美好,发出“生子当如沐阳”的会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