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家庭教育家长角色“权威式”还是“朋友式”

作者:林婉萍、杨卓山   来源: 梅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0日

   中国传统的家长总是倾向于塑造威严的家长形象,这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长幼有序”不无关系;而也有不少新式家长认为,和孩子成为平等的朋友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实际上,父母在孩子人生中的角色是复杂的,也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处在动态变化中。教育界人士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面临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形象和角色。

  “虎妈猫爸”,平衡家庭教育方式

  “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们是进行分工的。一般来说我会比较严厉,而孩子的爸爸是偏向于温和型。”谈起对孩子的教育,家长翁女士表示,自己更倾向于做威严的父母,因为如果过于温和,孩子有时候并不能区分父母是不是在跟自己开玩笑而忽略去反思自己的错误。“但我并不赞成父母双方都严肃对待孩子的教育,还是需要一方与孩子朋友般相处,这样更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不因父母一方的过于严厉而受伤害。”翁女士坦言,过去经常教育孩子要谦让弟弟妹妹,即使孩子犯的错误很小也批评他,这直接导致了孩子性格过于内向,容易出现怯懦和不安的情绪。

  随着孩子的长大,翁女士表示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严厉,但仍然会保持一贯的威严形象。因孩子的爸爸一直都是教育和奖励并行的温和方式,自己适当的严厉可以让孩子养成自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在嘉应大学就读的学生甘丽芬,在朋友圈里以独立、严谨的性格受到朋友欣赏,很多事情都可以独当一面。她表示,这跟从小父亲的严格教育有关。“父亲在工作领域上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经常把这种角色习惯带到对我的教育上来。” 甘丽芬说,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她独立严谨的习惯,很少出错,无论学习生活上都能游刃有余地对付着,但同时她也比较惧怕父亲,跟母亲的感情较好。

  家长角色,不同阶段不同形象

  实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式父母认为,家庭环境应当是开放且民主的,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平等尊重,无话不谈。那么,家长真的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吗?

  家长廖女士告诉记者,她一向倡导“平等教育”,因此,她和儿子的关系更多时候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把孩子列为家庭的决策者之一,旅游景点的选择、买车等重大事项都会问问儿子的意见,作为参考。”这种教育的好处是家庭亲子关系非常融洽,双方很少有红脸的时候。但是,廖女士坦言,由于一直以来的“平等民主”,她这个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什么“威严”,有些涉及到原则性问题,需要教育儿子的时候,儿子却不以为然。要怎么把握好这个“度”呢?廖女士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孩子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特点,家长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在生父母、养父母、育父母、导父母和友父母的多种状态中切换,才能在每个阶段都和孩子进行顺畅地交流。

  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梅县区石扇镇中心小学校长李秀玉认为,孩子的教育要取得最佳的效果,父母应该跟孩子成为相处融洽的朋友。父母要与孩子平视,不论是身体还是思想观念都要“蹲”下来,听孩子说话,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心去理解孩子,才能懂得孩子心里想什么,从而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而父母也可以把生活中的烦恼、工作的压力告诉逐渐长大的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这样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爱护。在平等和尊重中,父母跟孩子共同成长,孩子会更加爱父母,去感恩父母的付出。

  “孩子的个性存在差异性,个性不同,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同,要因材施教地对待个性不同的孩子,不能单纯地进行严厉型教育或轻松型教育,更多的是可以根据环境、情感和意识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李秀玉表示,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父母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家长亦师亦友,也是心理医生,要帮助孩子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思想状况,疏导孩子心理,给孩子“和风细雨”式的教导。这样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才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