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爸爸”是家庭教育的“木马病毒”
“你就只会玩手机,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近日,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七小学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在当地许多人的朋友圈热传,不少老师和家长看了后直呼“脸红”“惭愧”。“在朋友圈看完这篇作文后,我的心仿佛被重锤敲击了一番,很震惊。”学生家长邱女士说,希望这篇作文能引起更多家长的反思。(4月14日《海南特区报》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父母忙于工作和事业,难得陪伴孩子学习、娱乐和生活,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却又忙于坐在电脑前敲键、抱着手机刷屏,同样难得和孩子说上几句话、陪做几道题,更别说讲些故事、做些游戏了。这篇孩子写的“手机爸爸”作文,以充满童稚的语言真实的反映了现代家庭中的客观现实,无疑是一封家庭教育的“控诉书”和“求救信”。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也是决定孩子思想坐标、性格定位和人生走向的关键环节。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呵护,尤其是来自父母亲人的陪伴和沟通。那么,每一个爸爸妈妈就要建立家庭至上、亲情为先的理念,珍惜和利用好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通过真实、直观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传导思想、传递情感、传输知识、传达人生目标,让孩子在亲情滋润和爱意表达中,获得更多精神营养、知识元素和行为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铺路和导航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正是忽视了父母陪伴和亲人陪护的作用和意义,片面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内因,也就是靠孩子自身的努力,把家庭教育和父母责任抛到一边。因此,往往更多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刻苦、如何如何上进、如何如何听话,自己则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少回家陪读陪玩、少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就是回家了也懒得花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交流和玩耍,只考虑个人的兴趣而忽视孩子的爱好,只考虑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孩子的愉悦,不知不觉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与孩子的感情隔膜越来越深,这种亲情的失落感和漠然感,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性情和人格的形成,给成长和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缺失和错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手机爸爸”、“手机妈妈”其实是家庭教育的“木马病毒”,“删掉”了孩子理应获得的幸福快乐,也侵害着孩子的美好童年和未来希望。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思维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更新”和“杀毒”,让“手机爸爸”、“手机妈妈”们丢掉手机,真正实行到“孩子爸爸”、“孩子妈妈”的角色转换,再忙也要和孩子说说话、玩玩游戏、逛逛公园、看看电影,再累也要给孩子一个拥抱、一声问候、一句夸奖、一份祝福。这或许比为他们赚再多的钱、买再好的琴、住再好的房、坐再好的车更值得骄傲和自豪,更有快乐感和幸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