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微信群莫成保姆群
近日,杭州市东园小学副校长吴海燕的郁闷引发了大家讨论。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吴校长发现下雨天90%的家长接孩子时,都是一手搀娃一手撑伞,身上还挂着书包。便发了一条短信给600位家长,提醒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但仅仅收到2名家长的回复。平时热闹的家长微信群更是没有动静,明显感觉到他们觉得“麻烦”。吴校长碰到的麻烦,在我们幼儿园同样碰到。
微信群从教育探讨变成任务清单
为了方便家园沟通,各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结果却成了家长谈天说地、畅所欲言的场所,老师们不堪其忧。家长注重孩子的保育,把老师当成了保姆。例如:今天给孩子带的水果没洗,老师帮忙洗一下;今天孩子在家没大便,老师注意提醒;天气热了,请帮孩子把背心脱下来……老师们发现,微信群成为保姆群,讨论孩子教育或者行为习惯养成的话题少之又少,这与吴校长的烦恼不谋而合。
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为了科普育儿知识,消除家长顾虑,老师们会把孩子各个环节的照片或者视频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但是,家长们的火眼金睛却丝毫不会放过任何保育方面的“小毛病”:我的孩子面前怎么没有彩笔?(今天的手工课以合作为主题,一桌孩子共用一盒彩笔);进行户外活动,怎么不给我的孩子脱外套?(天气冷热身活动还没结束不适合脱外套)……
教师每天应该和儿童保持肯定性的接触
现在的公立幼儿园,由于其普惠性,深得家长青睐。我们所在的小县城,入园简单导致班额过大,超出国家规定幼儿园师幼比例多倍。小小的活动室挤满了孩子,吵闹声、告状声此起彼伏。有人说,幼师是什么?就是每天听孩子们说百八十遍上厕所而不烦的人。幼儿教师工作繁杂压力大,很大程度上源于保教合一。家长包办,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于是家长们不分时间地点对老师遥控指挥,恨不得老师代替家长包办一切,幼师们工作的繁重可见一斑。老师疲于应对家长的同时,真正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多少?
一项研究表明,高频率接触儿童,是缩短师生距离的方法,肯定性接触是最有效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每天应该和儿童接触500次以上。班级保育和案头工作占据了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看孩子成了“副业”。老师和孩子们的接触少之又少,又谈何观察孩子,支持孩子的发展呢?
微信群成为保姆群不足为奇。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乐此不疲地包办孩子的一切,却忽略了孩子自身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里,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要去喝水,知道自己什么时间想上厕所……离开家长后,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也都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
建立尊重、平等、合作的家园关系
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幼儿园责无旁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透过微信群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出家园合作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幼儿园各种亲子活动形式多样,表面上看是增多了家园合作的机会,实质上,家长只是整个活动的旁观者和配合者。因此,幼儿园应站在家长的角度组织活动,让家长们能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开展家长沙龙,从专业化的角度解读孩子成长问题,让家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有针对性地讨论能够引起家长的共鸣,使家长更快掌握育儿知识。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单独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密切家园合作,让各种网络平台成为家长讨论孩子教育问题的集散地,奏响学前教育春天里的二重奏!
(作者:谷锦燕,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一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