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家庭教育有哪些陷阱?警惕功利化的“虎妈”“狼爸”

作者:王茗辉   来源: 信报网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1日

  问题

  教育不能脱离家庭

  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越来越成为大众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儿童健康发展。在由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和父母必读杂志社承办的“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论坛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书荃表示,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环境,取决于环境中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和家长以及照料者、和养育他们的人是分不开的。

  王书荃表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天然场所,婴儿的学习具有随时随地即时的特点。因此对0~3岁儿童的教育不能脱离母亲、不能脱离家庭。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家庭,心理上依恋着父母,所以婴幼儿时期,最天然有效的学习环境就是家庭。家长是婴儿的第一任教师,由家长来教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最容易经常化,并且坚持下去。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成长

  儿童性格形成,是由整个家庭的心理气氛决定的,正是这种“家庭的一般基调”不以父母意志为转移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心灵的镜子’,悠然自得的母亲其婴儿也会显得轻松愉快,神经质的母亲,婴儿也会变得神经紧张,这种情况往往很多。”

  王书荃说,孩子身上的种种情绪行为问题都留有家庭和父母的烙印,父母及长辈的情绪行为构成了家庭的心理环境,对后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终身的。作为父母、家长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修养、自己的胸怀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情绪带来的成长困扰

  王书荃表示,如果大人心情不好、心不在焉、不耐烦、不得已,不但不会给婴儿带来愉快和安全,反而会使婴儿产生不安全感。“成人的态度、心境对儿童未来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如果婴儿期没有从与成人的情感交流中获得安定的满足,没有安全感,日后将会出现种种情绪、行为上的问题。”

  王书荃说:“孩子的世界应当由爱、温存、体贴关怀和欢乐组成。从小没有得到爱抚的孩子,就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在没有尊重、没有关怀、没有欢乐的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个性会受到扭曲,以至于终生没有幸福感。”

  有情绪问题的儿童是很不幸的,他们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经常没有安全感。他们力图得到这些,因此在行为中常常表现出不当的自我防卫、不愿意与别人接触、常常以攻击性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的行为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麻烦。

  误区

  功利化的“虎妈”“狼爸”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康丽颖表示,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目前,存在着很多功利化的“虎妈” 与“狼爸 ” ,他们的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动,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这样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很是不利。“我们不能够从单纯的,从眼前的一些利益的角度,去思考家庭教育,而忽视了孩子人生的一个发展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手机成为孩子的玩具

  在康教授调查中,很多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就是手机,而在手机里最喜欢的则是视频。而心理学上研究表明,孩子沉溺于手机,可能与父母和孩子缺乏亲子互动有关。这种的情况下,孩子们已经成为玩手机长大的一代,如何更加健康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传统的童年正在逐渐消失。“儿童开始成人化,微信、微博的实用,已经完全常态化,而这又进一步加速了童年的消失,出现很多玩手机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发展迟缓。”

  警惕文化的商业化运作

  康丽颖教授提醒家长要小心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对于家庭教育的影响。“我并不主张把绘本当做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主渠道。我认为这里面是有误区的,绘本只是一个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通道,但不能是全部。”

  现在,早期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种学校化的倾向,学前教育中,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给孩子讲绘本。这一点也逐渐影响到了家庭教育,各种各样的绘本,让家长眼花缭乱。康丽颖教授表示,家庭教育应该是向游戏学习、向社会向劳动过度的阶段。

  建议

  注意隔代教养问题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莅颖表示,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也带给我们很多的困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快速变化,家长进行早期教育时也要面对各种冲突。家长要注意早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在,家庭结构造成的角色冲突越来越多了,很多年轻的家长选择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他们又需要老人来照顾孩子,这样就会出现隔代教养的问题,隔代教养的问题非常普遍。两代人的观念完全不同,会造成年轻家长和老人之间的角色的冲突。”

  张莅颖表示,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全面二孩政策下关心一孩的心理问题。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应研究当前的家庭教育新形势,对家长的育儿观进行正确指导。

  不要过度追逐起跑线

  康丽颖教授表示,家庭教育缺乏一种对于环境的整体创设。父母要狠下心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要加入进来,这正是中国家庭环境的独特性。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庭教育其实还包括父母的成长,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等。同时,父母要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要使教育保持正能量,就是要有一个适度的原则,不要去追逐所谓起跑线,或者早期的智力开发。

  “我们要看到幼儿的成长和成功同样重要,所谓成功就是让孩子不断地去进步,不断地去发展,要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比如说他对世界的探究,儿童有四种兴趣,比如探究的兴趣,制造的兴趣,交流的兴趣,艺术表现的兴趣。”

  康丽颖建议家长,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做父母,父母亲要通过学习,给孩子做行为示范,与孩子共同成长。教育要在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注重身心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