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如何科学地谈论“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钱儿妈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1日

   暑假带儿子去一个朋友家玩,朋友十分苦恼地说,她家儿子一直在体校练游泳,游得颇为不错,可一放了假忽然不爱去了,也没什么特殊原因,就是懒散。她着急却也无计可施。

  她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不训斥孩子也能促他振奋精神。我说不然你试试跟他讲,钱儿也很喜欢玩,但他每周得上滑冰课和体能课,比你的游泳时间还多,教练又特别凶,可是该练的都练完,反而玩得更好更踏实呢。

  朋友大惊道:你怎么还这样教育孩子呢?不是现在都坚决杜绝跟孩子念叨“别人家的孩子”的好吗?这样孩子不得有心理阴影啊?咱们小时,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孩子”你还没听够吗?

  好吧,我很想说,这并不是夸奖别的孩子来打击自己孩子,而只是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参照系,即便这种积极向上也未必是参照系自发自觉的。

  结果,暑假过后开学第三天,朋友来电话说,无论怎么鼓励怎么激发,甚至都许诺了物质奖励,各种方法用遍,始终没能让孩子起而行动。无奈间她想起我说的话,就跟孩子念叨了几句,没想到话音刚落,孩子蹦起来就抓起泳衣泳镜随她找教练去了,不但训练十分配合,也不再叫苦叫累了,从头到尾,劲头十足,连教练都夸他。

  朋友说:我就想打电话跟你说一声,我之前是不是有点过于上纲上线了?

  如今的很多教育专家,都严正批判这种“别家孩子是个宝,自家孩子狗尾巴草”的不正当观念,教育我们说,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导致孩子对父母冷漠化。

  一时间我真被吓到了。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当我偶然要有哪怕是本着激励孩子为出发点的言辞要出口时,只要涉及别人家孩子,都会立刻憋回去。即便只是心里闪过一丝那样的念头,都害怕自己一下子没控制住真的说了,伤害孩子也伤害自己,心里满满的愧疚和负罪感。

  可是渐渐地我就发现,我们是不是又有点矫枉过正了?

  不得不承认,“别人家的孩子”,在我儿子成长过程中,数次起过作用。

  比如,他下了滑冰课自己练习跳的时候,一次次跳不过去准备放弃时,我会说,你看某某,他也一直跳不过去,可是从来都没有放弃,结果上周终于跳成了呀,前后花了一年时间呢!你比他还勤奋,而且妈妈觉得你的动作做得比他还漂亮,再试试,很快咱们也能跳成。教练说按你现在的情况,不用半年就能跳成,你真的已经很棒了,只需要再努力一点点!

  孩子于是立刻满血复活,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起来。那个先于他成功的某某,并不会成为他的痛恨对象和心中阴影,反而是一个可以赶超的目标。

  再比如,写作业时,总是急急忙忙想要写完去玩,字写得难看又不愿意重写,提醒了几天始终不见成效后,我会说,你看你好朋友某某,写字特别认真,咱们之前一起看过人家的作业本对吗?如果让他看到你的作业本,你会不会有点不好意思呢?各方面能力差别不太大的,做朋友往往比较长久。特别勤奋的人和特别懒的人,不容易做成朋友,特别上进的人和凡事糊弄凑合的人也不容易做朋友。所以如果你喜欢你的好朋友,彼此就不要落下太远。另外呢,上次你们一起上体能课,你特别专心特别努力,他也觉得你特别棒,还跟你学习呢,记得吗?

  孩子心情大好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一笔一划地开始写作业。他说:好朋友还跟我学习呢,我也得跟他学习,不能落下。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有教育专家建议说,不要拿孩子跟别人做横向比较,拿孩子自己做纵向比较才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需要分两面说的事。

  一方面,我们心里应该有一根弦,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个体,并且即便同龄,他们的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的孩子并不必然就应该能做到甚至做得很好。能力、时运等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了人与人的不同,这是不需要去比较,也没有可比性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确实不应用“别人家的孩子”,来给自家的孩子施压。即便我们真的用,效果也未必好,极可能是反向的。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抹煞孩子的竞争心态和作为社会人的属性。竞争本性,人人生而有之,再不争的人也会有。那是一种上进的本能,也是促人前进的基本力量。只不过,有些孩子的竞争心并未得到激发,或是表现不明显罢了。

  儿子之前一直是那种凡事退缩在后的观察者,但很多细小的情形,让我发现,他也是渴望比别人做得更好的。有时他会自己私下里偷偷去试着做之前没能做好或没敢做的事,在这些时候,我就会不动声色地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尝到成功的滋味,并大胆地进行更多尝试。

  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孤立的绝缘体,只要有人群存在,就会需要一个参照系。这种参照并不来源于别人的强迫,而是一个本能的需要。我并不赞同给孩子毫无节制的赞美之词,而忽视“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我愈发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并不是一种奇特的生物,也不是一个不能提的话题,关键还得看你的出发点和语言表达方式。

  仔细回想咱们这一代人,或者再往上一代人的经历,当长辈提到“别人家的孩子”时,所秉持的往往都是一种对自家孩子的负面态度,连带使用的也往往是一种相对带有侮辱和羞辱色彩的语言,颇有气急败坏的意思,开头往往是:你看人家谁谁谁……

  然而若是换一种方式呢?从正面来激发引导孩子,你或许会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亦师亦友、亦偶像亦亲人的神奇存在。

  我们可以只是用平淡的口吻告诉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这件事做得蛮好,你可以试着借鉴下,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你也有做得比他棒的事情,他急于向你学习。如此,给孩子的就是一种非常正面的形象和情绪。而我们自己,也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忽视世界上其他一切生物,只是一味地为孩子送上所有赞美之词,或许对某些孩子有效,但我并不认为它适用于每个孩子,或者可以说,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效果未必一定好。我们成年人尚且不具备这种只听赞美就上进的能力,如何去要求玩心十足、分辨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的孩子呢?

  此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提升后,对于夸大的那部分赞美,不但不会欢喜,反而容易心生厌恶,继而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那种伤害,与当初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挨骂而造成的相比,孰大孰小真不好说。

  我一个朋友曾经说过,她从小父母就大力表扬,从不跟别人比,也绝不打击她。她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中长大,学钢琴一点也不痛苦,松散自由,在父母的称赞声中,一直觉得自己宇宙第一。直到高中学校演出,她去争取一个演出机会,却发现同学们的钢琴水平高她千万里,这落差让她几近崩溃,而此后父母的赞美在她耳朵里就变得格外讽刺了。这虽是极端的例子,生活中却也并不少见。

  我与一个闺蜜住在同一小区,她儿子Charlie也是钱儿的好朋友。我俩有一个小小的默契,那就是当其中一个孩子需要激励时,我们就私下偷偷通气,然后拿另一个作为参照榜样。

  比如,Charlie同学最近不爱读中文书,闺蜜就会说:“Michael刚读完《神奇校车》,他着急跟你聊聊里面的情节呢,你要不要试着也读读看?另外你最近读了那么多英文好书,他妈妈说他英文没有你读得好,他想听听你的建议呢。”

  而Michael钱儿同学若是上数学课懈怠了,我也会跟他说:“Charlie比你进展快很多,可是他学到你这个程度用了一年,而你只用了半年,你要继续努力,一年后你可能比他现在还棒呢,要试试吗?”

  此时,“别人家的孩子”带给自家孩子的就是非常积极友好的正能量,我们给予孩子的,也是非常中肯和客观的赞美与认可。接收到这种情绪的孩子,不但不会痛恨“别人家的孩子”,反而会喜欢上他们并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