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基层家教如何带领家长成长

作者:赵珂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2日

   我来自四川省妇联,从事家庭教育这几年我一直在基层工作,每年用大量的时间在县、乡镇,甚至村开展调研。对于基层来说,大多数人眼中的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供孩子上学。在基层,家庭教育该如何带领家长成长呢?

  转变家庭教育的主体

  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教育孩子。许多学校的家委会替代了家长学校,每年的家长培训课题多是告诉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写作业磨蹭去寻求帮助,却很少反思,孩子各种毛病的根源是不是在自己身上。目前,家庭教育的主体认知普遍出现了偏差。

  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家庭教育,教在家长的“行”,育在家长的“心”。家长需要学习的不是如何管好孩子,而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家庭生活观念,如何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省妇联开发了一套母亲课堂教材,按照孝、爱、亲、和、廉做成卡片,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从简单的生活习惯影响这些父母,不说脏话,见面问好,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不乱吐痰,邻里互帮互助,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等。这就是基层的家庭教育,改变父母的生活习惯是第一步。家长的改变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

  家庭教育从提高婚姻质量开始

  婚姻在基层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今年“六一”,我们到一个乡镇中心校调研,全校400多个孩子,99%都是留守儿童,而且大部分父母都不在身边,有些甚至几年没有父母的音讯。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高离婚率是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妇联作为群团组织,将服务功能延伸到村,开展婚姻家庭及家庭教育知识宣讲,从细节上不断影响群众的基本家庭观念,不断引导群众认识婚姻对于子女未来成长的影响。一些父母在当地政府脱贫攻坚的扶持下开始返乡工作,尽量留下来照顾子女。这种从婚姻角度来改善家庭教育工作的做法收效非常明显。

  明确孩子在家庭中的定位和需求

  很多家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甚至把家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最终会看到一个不知敬畏、无法无天的孩子。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他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从生活细节中向孩子传递社会责任感。生活教育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比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来得更简单有效。

  在基层,很多父母因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把这种欠缺换成了物质补偿,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跟家长交流很少,导致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频发。省妇联针对这一问题在乡镇、村社建立了儿童之家、妈妈家,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开展活动,提供关怀帮扶服务,在基础性的陪伴上做了一些尝试。利用过年返乡时间集中开设家长课堂,引导家长跟孩子正确沟通,教家长如何做好有效陪伴,并设立微信群,免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