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小学陈萍:家庭教育是孩子起跑时的软实力
阅读提示
最近记者在市教育局收集的全市各县市区广大一线教师“家访故事”中发现这样一篇文章,很有深意。同样一位教师家访了两个不同的家庭,感受到的差异如此巨大。这不禁让我们感慨和思考,我们究竟该给孩子创造怎样的“原生家庭环境”?希望读完这篇文章,会带给你一些启发,教育子女从改变自己做起。
学生一:爸爸外地工作全家努力助力孩子
新入学的小朋友通常会有哭闹,明明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个小男孩给吓着了。
周一,开学第一天,大雨。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进陌生的校园,有茫然,有无措,但更多的是对崭新的学校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这个小个子男孩抱着他婆婆的腿,嚎啕大哭,全然不顾周围同龄人投来的异样眼光。婆婆弯下腰,掰开他的手,想要挣脱,结果,他又借势搂住了婆婆的脖子,哭闹着要回家……如此反复多次,我冷静立于一旁,却苦于无法巧妙介入。旁边一年级的小朋友一个个越过他们。他的婆婆更是尴尬,最后,终于忍不住,狠心地拽下孩子,逃也似地走出校门。小男孩见无人可以纠缠,只好含着泪走进教室。
这一天,他心里念着的是什么时候能回家。上课时,他会睁大婆娑泪眼,无助地盯着你;下课时,他会跟着你再三追问:老师,还有多长时间,我才能看到我妈妈?
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我跟他讲述了小学校园生活的乐与趣,帮他认识同桌结交新朋友之后,真的在我们约定的第四天,面带微笑来上学了,并且,还乐呵呵地跟我问了声好。
这样的小男孩,成了我第一个家访对象。
听说老师要去家访,小男孩的妈妈早早地请好假,提前到家,等候老师。家里只有妈妈和婆婆。一走进他的家,就觉得特别温馨。
桌上备下了泛着氤氲的茶水,还有一大盘洗净的葡萄,据说茶水是提前泡好的,防止茶太烫,无法入口。真是细致入微。
妈妈跟老师交流时,一直笑语盈盈,且普通话流利,声音清脆,入耳极其舒服;婆婆站在一旁,时而热情地招呼老师喝水,时而笑眯眯地搭几句话。小男孩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偶尔会冒出个脑袋,调皮地看看家人,看看老师,再缩回去,忙他自己的事情。
原来,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陪伴小男孩的就是婆婆和妈妈。他们对这个小男孩自是百般宠爱。谈不上有求必应,也算是无微不至,甚至太过小心翼翼。小男孩在他们的呵护下,一直很胆小。在跟别人相处时,也属于慢热型。在发觉孩子的这一性格倾向后,家长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引导:时常带孩子走出家门;见到邻里主动问好;鼓励他去交好朋友……
这是个有爱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都能想别人所想,及别人所及。遇到问题,能努力想办法,齐心去解决。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或许因为爸爸不能常伴左右,性格绵软了些,依赖性强了些,但,当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他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努力去调整,尽力去适应。
虽然,可能会慢些,但他自身的修养是家庭浸润的,是耳濡目染的,谁,都会愿意去等待,等待这样一个有修养的小男孩,一步步改变自我、完善自我。
学生二:家长直喊忙让老师管孩子“直接打”
也是一个小男孩。
长得虎头虎脑,因为戴着一副眼镜,增添了几分书卷气。可是,行为上却一点都不书生。课间爱好打闹,平时丢三落四。开学的前半个月,几乎每天都有忘带的簿本。一批评,就泪如雨下,头深埋在肩膀里,不理人。老师一掉头,又活脱起来,所有的校规班纪瞬间抛之脑后……
决定去家访,各科老师都极其赞同。
不足一个月的在校时间,想要跟他父母交流的太多太多。
提前联系好,家长赶回家时仍是匆匆忙忙。
因为店里没人,走不开,可以理解。
坐下来聊聊孩子的话题吧。“老师,你直接打,我们不护短的。”“老师,我店里实在忙,忙不到孩子。”“老师,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突然发现,家访没法再继续下去了。
在这位家长的认知里,所有对孩子教育的疏忽,都可以找到推脱的理由,因为他们实在太忙;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他可以不用再投入精力,因为他不懂。
我们不能说,这位家长不爱孩子,他跟老师讲述了自己创业的不易,而所有的咬牙坚持,都只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是的,他只关注了物质的看得见的生活,却独独忽略了孩子内在的精神世界。
家长对孩子的冷落,终将造成他的孤僻;
家长对孩子的嘲讽,终将造成他的自卑;
家长对孩子的打骂,终将造成他的叛逆。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未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就应该努力去成为那样的人。
家长的教育往往是无声胜有声,身教重于言传的。做好自己,给孩子示范作用,用身教去影响孩子,形成潜意识的向上的好东西。
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其实就是来自于原生态家庭的差异。
太多的家长,把目光聚焦在起跑线的输赢上,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疯狂地给孩子报各类兴趣班,却忽略了孩子起跑时的软实力:气度、心态、习惯、兴趣……要知道,人生本就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时的输赢往往并不代表着能赢得整场比赛,真正智慧的家长,会更重视习惯,重视品格,重视能伴随孩子一生的软实力的培养。
因此,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和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且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综合素养的提升,甚至对于学生的人生目标的确立、持续发展的方向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