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变成职场演习 真的好吗?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有什么不好吗?让人有礼貌地回答问题,有什么不对吗?如果单从习惯养成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很好的。可有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反映,有些孩子的好习惯表现得“过犹不及”,明显带有家长的职业特点和要求,让老师不知道如何跟家长提出改进意见。
孩子口头语和行为习惯“表明”家长职业
河西区一所幼儿园的张老师说,这学期新接了一个大班,班里有两个孩子有些特别。其中一个孩子上课总是手背后,老师讲课时,这个孩子即使注意力达到极限,想要低头或左右看看,手也一直背在后面。老师想叫他回答问题,他还跟老师解释,我还没有举手,老师不能叫我。还有一个孩子,跟人说话的时候,总带着口头语“你回答”或“看着我回答”。一段时间后,老师们都很困惑,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呢?跟孩子们聊天之后才发现,原来带这两个孩子的老人退休之前是教师,把孙子孙女当成了学生来教,完全按照学校的规矩要求,让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变成了“小学生”,要么上课规矩刻板地端坐,一动不动,要么习惯性地提问别人,强迫别人必须回答。
小学班主任郭老师说,班里有个孩子特别爱洗手,书包里总是放着小瓶洗手液,每到课间都要去洗手,大课间活动或是上过体育课以后,不但会更加认真地去洗手,还会不停拍打衣服。渐渐地,同学都不太敢跟她嬉笑打闹了,害怕她一转身就洗手去了。跟家长沟通后才知道,从小带这个孩子的姥姥曾经是一名护士,姥姥从孩子记事起就不断地提醒她要讲卫生,以至于现在这名学生每天要洗二三十次手。
相处中 有些习惯让人感到尴尬
这些看似讲卫生、懂礼貌、守规矩的好习惯,在实际跟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却让人倍感尴尬。今年上初中的文文给老师和同学的印象是特别讲礼貌,但相处的时间长了,同学们却发现文文说话总是跟人保持着距离。
文文的班主任杜老师说,平时跟文文交流,文文总是微笑着言必称“您”,即便是跟她关系很好的同学,她也用“您”称呼,像“借您的笔记看看,可以吗”“问您个问题行吗”,乍一听这样的话,还以为是跟哪个长辈说话呢。经常有同学开玩笑地阻止文文:“别跟我用您,把我都叫老了。”后来跟文文的家长沟通后了解到,文文的妈妈是一名客服主管,在日常对文文的礼貌教育中,把自己平时工作中待人接物的规矩也教给了孩子。在文文的妈妈看来,让孩子从小学会谦和有礼貌没有什么不对的。
老师:纠正特别习惯需要家长的配合
和平区某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丁老师说,习惯的养成通常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叠加的结果,特别是对相对低龄的孩子来说,成人需要反复强化、提醒和要求,孩子才能把一个习惯固定下来。同样,孩子养成了在别人看来有些特别的“好习惯”,也是日复一日强化的结果。不能说这样的习惯全错,但有时在过分刻板的要求下,孩子养成了带有成人鲜明职业特点的习惯,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而带着这样的习惯跟同龄人相处,或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给他人带来尴尬,影响人际交往。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有意识地提醒纠正,可要想纠正过来,还是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和配合。
专家:教育孩子还是要还原“家长的身份”
天津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首席心理专家东玉林表示,让孩子懂礼貌、守规矩是好事,但就像做吃饭穿衣这样的小事一样,教育孩子也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家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把职场规则全盘迁移到家庭教育中,就会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惑。
家长在社会上无论曾经或者现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回到家也只是孩子的父母、祖辈,还是要把角色身份转换好。比如讲卫生是好事,但是不分场合地频繁洗手换衣服,就会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感到很累;对谁都称“您”,也让孩子跟所有人拉开了距离。人的成长要适应不同身份角色,家长强行灌输一种模式,表面上看似在培养好习惯,实则是限制了孩子探索适应成长中不断增加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