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基石
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2017年12月3日,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大学的责任”主题,通过家庭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多学科视角下的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分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重要基石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指出,新时代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和要求,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是新时代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家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是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首都师范大学首席专家劳凯声认为,伴随着教育移民、异地高考、择校、在家上学等现象的出现,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从“在家上学”这一现象入手,系统分析了国家与民间关系演变的若干新动向,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刚指出,为了提高我国家庭教育学科质量,家庭教育学术界的合作发力是关键,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中国家庭教育学科的学科地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学者应合力打造家庭教育的中国特色。
南京大学教授风笑天则从社会学视角,对家庭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他指出,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永久场所,它对个体成长的整个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背景、成员关系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他表示,在社会学研究中很重视家庭因素,社会学理论特别是家庭社会学可以为家庭教育研究提供更大的研究空间。
家庭教育指导需要职业化更需要专业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对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不能走学校化之路;二是家庭教育指导需要职业化,更需要专业化;三是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应发挥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作用和积极性,应把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认为,“母亲”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对母亲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建翔长期关注于家庭教育研究,他指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鸠占鹊巢”、“入主出仆”与本体丧失等趋势,从“学以心为本,教以学为本”这一个基本主张出发,他认为有必要重新定义家庭教育概念。
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杨雄,用一组调查数据反映了上海家庭的亲子关系、家长教育期望等最新动向,从实证的角度勾勒出当前未成年人的家庭成长环境。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吴重涵,分享了其团队在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推广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倡议建立“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联盟”
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指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研究仍存在不少困惑,家庭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中面临边缘化危机,家庭教育研究也面临诸多尴尬和挑战。伴随着全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不断认识,特别是多学科学者的跨界研究和探讨,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将会迎来更清晰的发展方向。
郑萼表示,服务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办学传统,而积极发起“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正是秉承了这一传统。在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这一办学理念,将会落实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包括设立家庭教育专业、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形成家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即依托首师大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实现家庭教育学科高起点、特色化发展。
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会同北师大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北师大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建翔、东北师大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发起了建立“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联盟”的倡议。
据悉,上述三所高校的四家研究机构将共同致力于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家庭教育课程深度开发、家庭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搭建,积极为广大家长提供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各级政府制定家庭教育政策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