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家校社共育,他们的“锦囊妙计”都在这里!

来源: 家校共育网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7日

近年来,“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内卷”“家校信任”“家校理解”等词频频引发社会热议,让父母、学校和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性。从《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颁布,到各省市纷纷推动家庭教育立法的趋势,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曾经解释过“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概念,在他看来,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多方教育主体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影响并改善家庭、家教和家风,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共生,实现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发展,父母、孩子、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共同成长。

5月9日,湖南省首届“家校社共育”研讨会在湖南教育出版社隆重举行。本届研讨会以“家庭学校社会携手,提升协同育人质量”为主题,邀请了湖南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黄兰香,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蓝玫,湖南省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校方负责人代表,以及常德市桃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汤赛男等10位嘉宾共同开展深度探讨。

【政府报告】

黄兰香:《加强家庭教育 赢得民族未来》——解读《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湖南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黄兰香

我省未成年人1706.45万,困境儿童30万,农村留守儿童70多万,目前,在湖南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已初步构建,家庭教育阵地建设初具规模,家庭教育系列指导服务日益丰富,家庭教育试点工作初显成效。但我省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群众思想认识尚未到位、各县市家庭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省家庭教育工作展开,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021年3月1日,湖南省正式出台《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共有以下三个特色亮点。

一是突出“管用”。在《条例》中,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概念,为如何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构建覆盖城乡指导体系、激励社会广泛参与提供了工作思路。

二是注重创新。《条例》开创了立法新框架,构建了指导服务新体系 ,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新机制 ,明确了各级单位新职责。

三是敢于破难。《条例》破解资金不足、阵地不全、家长等履职不到位的难点。

更多阅读:《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完整解读,请关注“家校共育网”,《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首次深度解读,干货满满!》

【学术报告】

蓝玫:《学校家庭社会携手 提高协同育人质量》

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蓝玫

“育人”的先决条件是眼里要有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不仅是父母的责任、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因此,要想做好家校社协合作共育,我认为需要明确以下四个观点:

第一,育人是全社会的责任。提高孩子的素养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提高养育的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的协同育人,必须由“家校共育”逐步过渡到“家校社共育”。

第二,协同就是做好份内的事情。家庭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实践领域,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育人责任,

第三,父母应该先“育己”,再“育人”。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格局和视野。

第四,学校是联通家庭和社会的枢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

【经验分享】

杨燕:《穿透“内卷”携手与共——幼儿园家园共育深度融合初探》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园长杨燕

虽然近些年,各园都做尝试家园共育工作,但表面化、碎片化、短效化的家园共育模式,难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更难穿越教育“内卷”的大雾霾。

因此,构建深入、系统、长效的家园共育机制,推动幼儿园教育高效、高质发展,时不我待。基于此,我们尝试运用家园共育四步法:通过形成共识、建立共联、精准共育、合作共管来实现家园共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正视、联防、直击、净化学前教育“内卷化”趋势,努力实现家园协同,幼有优育。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平台是共联达成的渠道,选择共联平台,“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根据教育活动的多样需求因“育”制宜,选用平台,才能实现共联效果最优化。

周方苗:《以智慧校园建设 赋能家校共育》

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校长周方苗

当前,我们碰到不少家长与学校的沟通缺乏主动性,容易出现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不能同步发展的情况,出现“真空教育”。另外一方面,即使有了沟通,家校双方沟通方式也单一化。

育英学校自 2016 年开始,一直致力于用“互联网+教育”的共享理念,构建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办学文化,通过智慧教育的建设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助力家庭、学校、社会联合共育。

智慧教育的建设解决传统教育中家校社共育面临的信息封闭、沟通不畅、教师负担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等问题,为孩子们提供和谐、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

张华:《信息化融合应用 催生家校协同新样态》

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张华

在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下,长师附小以构建生态型智慧校园为目标,开展了关于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长师附小积极响应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相关要求,有条不紊地借助信息化融合应用,在线开展疫情防控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疫情终将过去,教育永不退场,线上线下混合的信息化教学必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常态教学模式。如何让家校协同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与时俱进?

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1. 要创建长效的信息化协同机制,强化家校协同的观念意识;

2. 要搭建成熟的社会信息化生态,拓宽家校协同的服务渠道;

3. 不断提升师生、家长信息素养,破解家校互动的技术门槛;

4. 要激发家长的能动作用,打破协同内容的局限性;

5. 要善用在线学情数据的潜值优势,助力家校精准协同。

杨芳龄:《建构三位一体命运共同体 促推教育高位发展》

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杨芳龄

近年来,随着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的涌入,生源日益多元化。为顺应生源的变化,我们学校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促推了教育质量大提升。

具体方法如下:

一、打造“学习共同体”: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心理、身体、认知能力在不断变化,家长、社会、学校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共建“文化共同体” :构筑以史为鉴、以文化人、相互影响的文明和谐社风、校风、家风。

三、建构“命运共同体”:学校主动邀请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参与者、知情者、参谋者,实现家、校、社利益一体化,着力打造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刘虹:《成长文化下的家校共育》

长沙市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校长刘虹

我们学校的特色文化是“成长文化”。这里所说的成长,指的不是单一的学生成长,而是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成长。我校的家校共育,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成长文化理念之下的。

第一,让“家长成长”成为共识 。实施教育的第一因素是父母,因此,我们强调家长应该“陪孩子一起成长”,而不仅仅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第二,智慧沟通,让“同频共振”凝聚合力。为了落实好家校共育,我校非常注重家校沟通、家长教育、家校活动三个方面的工作开展。

第三,魅力课程,让“持证上岗”促发正力。 家长成长,需要学校规范化开展家长学校的课程化教学,制定整套合理的有吸引力的课程 ,让家长“持证上岗”。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校已经打造了系列家长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使得家校共育和家长成长有了“源头活水”。

汤赛男:《政府主导,“三育”并举——让家庭教育整体推进的新基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常德市桃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汤赛男

第一,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政府主导下的家庭教育顶层设计要提高度。

目前,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大多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关工委牵头开展相关工作(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代表),二是妇联牵头开展相关工作(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代表),三是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开展相关工作(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代表)。

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只有政府主导,才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才能持续稳定推进,才能真正落到实效。

第二,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家长教育,家长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加温度。

第三,家庭教育的难点在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家校共育中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加速度。

第四,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氛围营造,为了形成"广泛共识",社会同育中县域整体推进要加力度。

廖德泉:《构建“共同体”,探索“高边疆”,打造“云平台”》

长沙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廖德泉

目前,长沙市第一中学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上,有三个重要工作路径,即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探索协同育人“高边疆”,打造协同育人“云平台”。

在构建育人“共同体”过程中,长沙市一中努力做到“老师也是家长,家长也是导师”,更好地达成家校之间的理念共识,同频共振,共享共进。

同时,我校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库、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基地等手段,建立了一套“让更多的专家社会资源走进校园,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的校社资源平台和运行机制,打破学校固有的围墙,拓展实践育人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更大能量,探索更高更大更现代的“高边疆”。

最后,借助“互联网+”教育的融合探索,通过全员培训、主题研修、以赛促学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打造协同育人“云平台”。

王芳:《我的四重境界修炼记》

长沙市一中家长代表王芳

人们常说家长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舍得为孩子花钱。第二重境界,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第三重境界,为孩子去学习。第四重境界,为孩子去改变。其实,我就是在这一重重的修炼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在我看来,“家长”这个角色,有着无限可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更注重自己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欣赏者、旁观者和合作者。

请记住,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注:本文内容整理自湖南省首届“家校社共育”研讨会讲座